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本溪松花石砚:质润色绿声清,非遗传承的魅力

05-24

本溪松花石砚:质润色绿声清,非遗传承的魅力

来源:辽宁日报


复刻的清宫康熙御砚——松花石梅花图砚。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冯月婷在制砚。 制图 隋文锋

辽宁的松花石砚,与端砚、歙砚、红丝砚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石质名砚。其特殊材质来自长白山余脉的深情馈赠——松花石。三百年来,本溪的山塑造了以石为基的非遗技艺,也构建起以匠心为根的人文精神。从山与人的碰撞中,我们可以找寻辽宁松花石砚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密码。

“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

进入5月,断断续续的几场细雨让山城本溪有了更多清新的气息。前往桥头镇的路上,满眼是绵延不断的山。枝头绿叶红花,乌云给山边勾勒上淡淡的水墨色。

本溪桥头是松花石的重要产地之一。其特有的地质地貌经上亿年演变孕育出了紫云石和青云石,是制砚的好材料。众所周知,砚可由澄泥陶土、漆木、砖块、瓦当、玻璃或半宝石等材质制作,材质、产地如同其出身,决定了它的门类和面貌。桥头松花石以“温润如玉、色泽俏丽、质坚而细、色嫩而纯”的特点使松花石砚闻名世间。

2014年,本溪市申报的松花石砚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此地之砚素有“滑而不流墨,涩而不磨笔,养墨为群砚之首”的雅誉。其器之精巧,正是匠心之物化,映照着地理维度的独特,积淀着历史文化的厚重,闪烁着工匠精神的光辉。

在桥头镇坑口附近的山地上,走几步就能看到散落的红褐色、青绿色的松花石,但在专业的采石人看来,浅层风化的石头是不能拿来做砚的。“得挖二三十米深才可能有好料。我们不取表皮料,也不取山顶上的料,一般都是在水平面以下起料。这么大一片山地,能用的料也就几米见方。”当地人说。

坐落在本溪市南郊的桥头镇,以富产松花石而闻名。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当地人已用松花石制砚。清朝,康熙帝创制清宫御制松花石砚,本溪桥头与吉林安图为两大供石地。乾隆时期,吉林采场封坑,本溪桥头便成为重要的供石地,因其产于“龙兴之地”,清朝皇帝将松花石砚视为国宝。

说到松花石砚,就不得不提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作为清朝御用的文房用品,松花石砚得到了三位帝王的推崇,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康熙赞誉其“寿古而质润,色绿而声清,起墨益毫,故其宝也”。在他所写的《制砚说》中,曾提到松花石砚作为宫廷御砚的起源以及发现该砚材的欣喜之情:“盛京之东,砥石山麓,有石垒垒,质坚而温,色绿而莹,文理灿然,握之则润液欲滴,有取作砺具者。朕见之,以为此良砚材也。命工度其小大方圆,悉准古式,制砚若干方,磨隃糜试之,远胜绿端,即旧坑诸名产亦弗能出其右。”

这段话明确了御用的松花石砚材料源自“盛京之东”的“砥石山麓”。砥石,即磨刀石,可见这种石材在百姓眼里很适合做磨刀石。后人查阅了档案,明确了文中所提到的石头为桥头石,还进一步查到了清朝京城造办处选料就是在本溪桥头的位置。在常建华所著的《康熙制作、赏赐松花石砚考》中,推断出康熙皇帝很可能是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第二次东巡祭祖途中发现此石的。

对于找料来说,人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山里走并不算最艰难的,在很多情况下,找料的途中并没有路。而且,业内人士都知道,水坑料保水性好,质地更为温润滑嫩,所以每年雨季,当地的采石人和制砚工匠会在山下的溪水边找料。蹬起水靴,在河里蹚着走,弯着腰,翻着一块又一块石头。每每翻到一块好料,所有的疲累都消失殆尽,仔仔细细地端详,心里合计着能用它雕出什么样的砚来。

“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

黄白相间的方形砚盒上,一株古梅自寿石后探头而出。梅花有正侧,有仰,有俯,有含苞,有盛开。颜色有黄有白,完全为石之本色,凸凹有致,活灵活现。盖面左上方雕有七言诗两句:“月中分外精神出,雪里几多风味长。”下附两篆体方印:“冰”“心”。石砚则为绿色,墨池下浮雕着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池周三面浅浮雕4个仿古骢龙纹,砚背中央阴刻行书铭:“以静为用,是以永年。”

这方雕工精美的松花石梅花图砚,是康熙御砚的1∶1复刻品,现收藏于本溪市明山区欢喜岭的一座非遗工坊里。工坊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辽宁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冯月婷和一批琢砚工匠正在辛苦地劳作着。

冯月婷介绍,松花石石料埋藏在大山深处,它原是海底淤泥,经过几亿年的沉积、覆盖、压制成为石料。松花石有着丰富的色彩和纹理,是唯一既适合制作砚台又适合做精美砚盒的石材。松花石砚的器型有随形、仿生、长方形等数种。砚盒形状中,长方形比较多见,也有如意首形、葫芦形、竹节形、瓜形等不规则形。纹饰除仿生形状外,还有龙、凤、仿古纹、勾云纹以及桃、灵芝等寓意吉祥的纹饰。松花砚盒常用化石、玻璃、贝壳等镶嵌。

在中国砚林中,清宫制松花石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必须依皇家制式制作,且存世量不多,仅有部分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等,民间少有收藏。

最令冯月婷骄傲的莫过于成功复刻的一批清宫旧藏松花石砚,本已失传的宫廷制砚绝技在这里得以重新发掘,曾被皇室专宠的砚种重回大众视野。走在工坊展厅中,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石砚恍若明镜,折射出以冯月婷父亲、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冯军为代表的匠人们纯熟的技艺、不懈的追求。

制砚不同于其他石雕,“看三个月,思两个月,做一个月”,这是老一辈雕刻师父传下来的秘诀。执着于细节,计较毫米之差,所谓“咫尺匠心难”就是这个道理。其制作工序加起来有100多道,大工序则有9道。

选石是第一步。松花石色彩丰富,有黄绿、黄白、紫绿、纯黄、纯绿、纯紫等数十种,但由于裂隙极多,所以选石十分重要。制砚用料须质坚而润,色彩或纯净或丰富,既要做到不破坏原石结构,又要保证不会浪费石材,物尽其用。

第二步是放样开料,根据石料尺寸画样后再上锯切割。松花石的莫氏硬度在3.5度至4度之间,比花岗岩软,开料需精确,剔石需精心。

接下来就要去石皮、砍荒。平料规方之后,用凿子去掉上下石皮部分。

再下一步是铲平,用较宽的刻刀铲掉砚心外面的一层粗糙石衣,露出细腻的松花石石材后,再细化出坯。

第五步是纹样设计,根据石材进行设计并绘画图纸,把设计好的图纸画在石材上,为下一步的雕刻做准备。

第六步的精雕很关键。用制砚的专用工具——平口刀、圆口刀、鲤鱼肚刀等刀具进行器物、器形的粗雕、细雕,每一条线必须调整到张力内敛圆润,呈现中和之美。

接下来进行水磨,依次用油石和砂纸对砚石耐心打磨,打磨过程中需不断加水,将刀刻的纹路打磨平整,然后上蜡抛光。待整方砚台上蜡完成,还需对重点部位进行褪蜡抛光。

最后一步是包装,松花石砚一般会配置砚盒,材质也为松花石。除使用松花石盒外,也有木盒及锦盒。

制砚过程中,每道大工序都由一个专门的大师傅负责“掌眼”。高玉发是精雕环节的大师傅,18岁开始入行,从看料、选料学起,干了20多年,现在已是辽宁省优秀工艺美术师。见到他时,他正在用最细的刻刀为一件半成品收边。他头也不抬地说:“羽毛状态应该是一片压着一片,这个学员刻出来的感觉像凤凰被惊到了,有点‘炸毛’。”寥寥数语就是对“可巧手以继拙作,不可庸工以当精制”之匠人精神最生动、最质朴的注解。

“我不会说啥,只知道一辈子把这一件事做好。”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高师傅紧张地搓起了手。那只执雕刀的右手,大拇指已然变形。

刺耳的机器轰鸣声充斥于开料车间,满手浆水的郑力正在操作切割机。“这块石料的硬度不能满足做砚心的要求,是拿来做砚盒的。”他讲解道。冯月婷在一旁补充说:“很多人以为这么一大块石料全都能用上,其实,只有料眼的地方可用。”

岁月不语,唯石能言。一群为松花石砚雕刻而埋头苦干的人彼此为伴,化心为笔,呵护着流传数百年的非遗瑰宝,让“会说话的石头”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古法手造,焕新‘松花’,落入你家”

2017年,松花石砚与岫岩玉、阜新玛瑙、抚顺煤雕被誉为新“辽宁四宝”。2018年,松花石砚制作技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9年,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辽宁省文旅厅主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本溪市文旅广电局、本溪市文化发展服务中心承办的“祈福纳祥——辽宁松花石砚制作技艺精品展”在北京恭王府举行,展览从松花石砚的传统制作技艺入手,既展出仿制清宫旧藏松花石砚,也有现代创新作品,轰动一时。

越是古老的技艺,越需要新鲜的、充满青春气息的表达,更需要融入新的时代精神。近年来,在原有松花石砚传统宫廷技艺的基础上,新一代传承人将珠宝玉器加工等传统技艺融入松花石砚雕刻制作,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共鸣,他们开发出松花石高新技术产品9种,让松花石出现在更多样的应用场景与空间。各种松花石文创衍生品进入北京故宫、国子监、沈阳大帅府、锦州笔架山等景区。在保护新开发的工艺技艺的同时,该非遗工坊也不忘传承弘扬,将相关工艺全部对外公开并免费教学。

此外,他们还将研墨、做石砚纹样拓片等内容做成研学项目,向大众科普文房相关知识,成为受大家欢迎的趣味横生的活动。“其实做这些事的初衷就是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松花石砚。只有被更多的人肯定,我们的制砚事业才会发展得更好,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这项传统技艺。”冯月婷坦言。

天色渐晚,冯月婷开始在粉丝群里发布当晚的直播预告:“古法手造,焕新‘松花’,飞入你家。今天有超便宜的福利品荷趣砚,听我慢慢道来它背后的讲究……祥云迷你砚也上架了,适合随身携带把玩;松花石枫叶冰箱贴,好看又实用……”互联网时代为非遗匠人开辟了新的赛道,在小屏上,从历史远处、大山深处走出的传统技艺更加鲜活、动人、接地气。

松花石是大自然写给山川的歌,制砚匠人把这首歌传唱给当代和未来。

#非遗文化#

宠物盲盒盛行,请你谈谈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黄龙玉属于什么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