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揭秘:如何提升钓组灵敏度,成为钓鱼高手的关键技巧

12-25

揭秘:如何提升钓组灵敏度,成为钓鱼高手的关键技巧


此文作为我在钓组研究上的归纳总结。除非有钓友问及某些实际问题,我觉得已经没有更多所谓的调钓理论和技术了。那些千言万语都讲不清楚个调钓法的,说明他自己就没搞懂,钓友们也就不必再浪费时间精力去听他叨叨了。

直奔主题。只说结论和实际使用方法。对理论根源有兴趣的钓友可以翻看前面文章和视频。

一,选漂

一个原理。漂无灵顿原理。浮漂只是钓组灵敏度的显示测量工具。所以,不要企图花大价钱就能买到一支灵漂。只要钓组搭配科学合理了,钓组灵敏度就足够而不过度,鱼口漂相自然就清晰,中鱼率自然就高了。

一个理论。钩目理论。怎麽办到钓组搭配科学合理呢?很简单,适合对象鱼的一个鱼钩,如果压某个尾径的浮漂两目左右,钓组就具备足够而不过分的灵敏度。钩目过小,比如不到一目,钓组容易过顿,不见漂动而提竿中鱼。钩目过大,比如超过5目,钓组容易过灵,频频漂动无鱼。此即钩目理论。

所以,不是漂尾越细越灵。

钓组灵敏度与漂尾材质毫无关系。空心实心塑料玻纤甚至不锈钢,只要漂尾横截面积和其它条件相同,钓组灵敏度就完全一样。

至于漂肚材质形状,就不说了。(不值得说)

关于尾径的两个定律。在其它条件一样的情况下,两钓组运动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两浮漂尾径的反比。两钓组运动长度之比,等于两浮漂尾径的平方反比。

比如,尾径为1.4毫米和1毫米的两支漂(尾径比的平方约等于2),同样的吃铅量和肚型及自重,同样的钩饵和状态,同样一条鱼来吸食钩饵,如果1.4毫米尾径的浮漂的钓组平均下降速度(鱼口漂相速度)为1厘米/秒,下降长度(鱼口漂相长度)为1厘米,那么,1毫米尾径的浮漂的钓组平均下降速度为1.4厘米/秒,下降长度为2厘米。简单来说,选择细尾漂,使钩目适当增加,会使漂尾下降又快又长。明白这个对钓轻口鱼很有帮助。

关于吃铅量的一个定律。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两钓组运动平均速度之比,等于两钓组总质量(漂铅总质量)的开方反比。即吃铅量因素被开方弱化,又被漂自重再次弱化。简而言之,吃铅量增加会使钓组运动减慢,但是程度远没有按照简单的牛顿定律F=ma直观感觉的那么严重。

比如,仅仅是吃铅量加倍,其它条件都相同,钓组运动平均速度远不会减半,一般还保留八九成的速度。也就是说,即使是钓轻口鱼,也不必在那一克半克的吃铅量上纠结。

关于吃铅量的又一个定律。吃铅量的增加,虽然使钓组运动速度减慢,但是,钓组运动长度却反而稍微增加。这个好像与多数钓友的直观感觉相悖,却是科学实际。相信很多细心钓友在实际垂钓中也能体会到。简单来说,吃铅量增加了,钓组总质量增加了,钓组运动慢了,但是质量的增加使钓组克服水阻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钓组运动的长度就增加了,即鱼口漂相长度增加了。

关于绷紧水线的最少吃铅量的一个科学公式。即弹性吃铅量公式。Q=0.32HS。字母分别为:绷紧水线的最少吃铅量,水线(大线,非子线)号数,水线长度。其中,水线长度大约为钓深减去漂长再减去子线长度

比如,3号线,钓4米深,漂长50厘米,子线20厘米,用多少吃铅量的漂才能绷紧这么粗这么长的水线呢?代入公式,0.32*3*(4-0.5-0.2)=3.17克。即,选用3.2至3.5克吃铅量的漂就能满足绷紧这样配置的水线的要求。

这只是针对绷紧水线吃上劲需要的最少吃铅量。至于满足抛投,可在最少吃铅量的基础上酌情增加,一般不超过公式计算值的一半均可。

二,钓组灵敏度

前面说了,漂没有灵顿属性。搭配起来的钓组才有灵顿性质。钓组灵敏度只是搭配的钓组的运动速度和长度特征。即鱼口漂相的速度和长度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你搭配的钓组能在鱼吸食钩饵时,下降多快多长。仅此而已,并没有大师们云天雾照说得那么神乎其神几近玄学了。

钓组灵敏度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就是上面说的鱼钩与漂尾径匹配,使钩目达到两目左右,即钩目理论。决定的是钓组运动速度和长度特征,即决定了钓组动灵敏度。另一部分就是调钓法决定的钩饵状态,以确定鱼吸食钩饵本身的省力还是费力,即决定了钓组静灵敏度。多数钓友喜欢钓下钩饵躺底下钩子线顺延弯曲不挡口的顿半段,实质就是节约鱼吸食钩饵本身的力,以剩下更多的力让钓组运动。这其实只是使钓组具备较高的静灵敏度。想让钓组运动得足够快或者足够长,就涉及到钓组搭配决定的动灵敏度,即使钩目达到两目左右。

比如,两钓组,同样的钩饵及状态,同一条鱼吸食钩饵费的力是一样的(剩下使钓组运动的力也一样),即两钓组具备同样的静灵敏度。但是由于漂尾径不同,或者吃铅量差别悬殊,由上面关于尾径的两个定律可知,两钓组运动速度和长度差异很大,所以两钓组动灵敏度不同。即两钓组具备不同的灵敏度。

大师们企图仅仅靠一个调钓法决定的钩饵状态就说怎么怎么让钓组灵起来,就是以偏概全,不得要领。

至于“调灵钓顿,调灵钓灵,调顿钓顿,调顿钓灵”之类弯弯绕的口诀,都扔到故纸堆好了。除了故作玄虚让人觉得神秘难测以外,毫无依据。(不想多费口舌。只说一句,区区一个调目的差别,就能说是灵还是顿吗?那么一丝用铅量的差别,一万个钓手都看不出鱼口漂相的不同,这样的信口开河真的合适吗?)

三,调钓法

调钓法就是赋予钩饵状态的方法,决定的只是钓组静灵敏度。

多数钓友习惯带双空钩得到调目的调钓法。并期望以调钓目差来判断钩饵状态。这是受了知名大师谆谆教导几十年的思维固化。我前面大量文章和视频说明,不但双空钩调钓法是最麻烦该摈弃了,而且,仅靠调钓目差完全不能判断钩饵状态。虽然我呕心沥血将这种调钓法以全调目公式精确表达出来了。

目前常见的调钓法除了双空钩调钓法,还有以调漂时所带钩饵的不同的各种调钓法。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缺陷,或者说是不便。即,都不能仅靠调钓目差来精准判断钩饵状态。除非分别测得钩目和饵目。全调目公式调钓法也是需要测得钩目和饵目,才能做到精准确定钩饵状态的。

于是我发明了使悬调钓法。无需测钩目饵目,状态精准实现。使悬调钓法口诀为:欲使其悬,就带其调,调几钓几。

比如,想在垂钓时,上钩饵里有上钩重量悬浮,其余钩饵都到底的顿半段状态,就带单钩得到一个观漂方便的调目。比如单钩调2目。挂上双钩饵还钓2目即可。再比如,想在垂钓时,下钩饵里有下饵重量到底,其余钩饵都悬浮的灵半段状态,就双钩带单饵得到一个观漂方便的调目。比如调2目。挂上双钩饵还钓2目即可。简单方便又可靠。

但是,这种调钓法也有一个缺陷,在钓目变化时,钩饵状态还是不好判断。一样要借助钩目饵目才能精准判断。

于是,我将调钓法集大成为夹逼准则调钓法。即将所有垂钓的钩饵状态按照特征调目划分为四段,两次在特征调目上使用使悬调钓法,则钩饵状态就严格限定在特定的状态之内。下面分别说明。

特征调目的三个准则。

1,无钩调目是铅坠触不触底的依据。

无钩调几目,挂上双钩饵还钓几目,钩饵状态就是处于捋漂大盲区。即介于两钩饵刚全到底与铅坠快触底之间,子线躺底长度未知,上下捋漂近短子线长度时,漂目都不变。改变的只是铅坠的离底高度和两子线的躺底长度。钓目大于无钩调目,就是铅坠轻触底了。钓目小于无钩调目,就是钓顿半段。

2,单钩单饵调目是灵顿两半段的分界。

单钩单饵调几目,带双钩双饵还钓几目,钩饵状态就是处于捋漂小盲区,也就是所谓的一悬一沉状态。上下捋漂近钩距长度时,漂目都不变。改变的只是上钩饵的离底高度和下钩子线的弯曲程度。钓目大于单钩单饵调目,就是钓顿半段。钓目小于单钩单饵调目,就是钓灵半段。

3,双钩双饵调目是底钓与浮钓的分界。

双钩双饵调几目,还钓几目,钩饵状态就是钓浮。钓目大于双钩双饵调目,就是钓灵半段,或者饵部分雾化或者被鱼啄食了。钓目等于双钩双饵调目,就是钓浮。钓目小于双钩双饵调目,就是饵上大了。钓目等于双空钩调目,就是钩上无饵了。

钩饵状态的四个分段。

以三个特征调目将所有垂钓情形的钩饵状态分为四段。见图1。


即:从顿至灵分别为:钓铅坠轻触底,钓台钓顿半段,钓台钓灵半段,钓浮。

它们各自的钩饵状态如下。

钓铅坠轻触底。两钩饵和两子线均躺底,或者还有少段铅坠附近子线弯曲受力,顶住部分铅坠重量。

钓顿半段。下钩饵持续躺底,下钩子线顺延弯曲适口性好。上钩饵在悬浮至到底之间变化。钓目区间就是上钩饵整体压漂目数Z1。

钓灵半段。上钩饵持续悬浮,下钩饵在悬浮至到底之间变化,两钩饵均垂直受力。钓目区间就是下钩饵整体压漂目数Z2。

钓浮。两钩饵均离底悬浮。

夹逼准则调钓法对特定钩饵状态的实现途径。

1,钓铅坠轻触底。先无钩加减铅皮得到一个较小调目,比如1目。带双钩饵的钓目只要大于无钩调目即可。无论垂钓时用多大的钩饵都无妨。

2,钓顿半段。先单钩单饵得到一个较小调目,比如1目。再去掉钩饵看看是多少目,即无钩调目。比如5目。带双钩双饵的钓目只要在这两个调目之间即可。即,从1目钓至5目,就是确定在钓顿半段。注意,垂钓时上钩饵为得到单钩单饵调目时的钩饵,两饵用大点也无妨。

3,钓灵半段。先双钩双饵得到一个较小调目,比如1目。再去掉一个子线钩饵,得到单钩单饵调目,比如5目。带双钩双饵的钓目只要在这两个调目之间即可。即,从1目钓至5目,就是确定在钓灵半段。注意,垂钓时下钩饵为得到单钩单饵调目时的钩饵,其中下饵可以用大点,但是上饵不能超过单钩单饵调目时的饵重,以确保垂钓时上钩饵悬浮。简单来说,下饵可加大,上饵不能大。

4,钓浮。带双钩饵得到一个观漂方便的调目,比如2目。还钓这个目数。

夹逼准则调钓法虽然需要测两个特征调目,但是不必测钩目饵目,而且在一定钓目范围内,钩饵状态都是一样的,非常清晰明白。测得一次,搭配就固定下来,不必次次麻烦。

5,一个已解决一半的难题。如果两个特征调目之差较小,说明钩饵较轻而漂尾较粗,钓目区间很小。这对底面不平时保证特定钩饵状态就很不利。虽然可以用换用较大钩饵或者换用较细尾径的漂来解决,但是,较大钩饵不利于对象鱼吸食,较细尾径的漂有些钓友观漂困难。我的专利侧流漂比较完美地解决了这个又要粗又要灵的矛盾。之所以说解决了一半,是因为目前没有找到合适厂家生产。但是我拍了自制视频,欢迎钓友DIY实践感受一下,但是严禁厂家私自拿我这个专利牟利。

四,子线和钩距

关于常用尼龙鱼线的一个规律。在常见普通的号数与长度搭配情况下,在台钓范围内,弯曲的子线没有内力,不顶漂。

原因。1,尼龙线有在一定范围内弯而无弹的特性。2,如果弯曲的子线顶漂,说明它有弯曲内力,就会将其上的铅坠顶着横移,使子线弯曲程度减弱,弯曲内力释放。内力释放就是没有了弯曲内力,也就无力顶漂。

于是,台钓范围内,钩饵状态就与漂目严格一一对应。换句话说,钩饵状态与漂目就是线性相关。也就是加加减减的事。

关于钩距设置的一个公式。对于钩饵状态来说,钩距与钩的大小本身关系不大,与两子线的长度比直接相关。即长短子线长度比为1.16左右最好。即L1=1.16L2。兼顾了钓组动静两种灵敏度。如果比值加大,就是长子线躺底较多,静灵敏度增加,但是动灵敏度减少。如果比值减小,就是长子线垂直挡口增加,静灵敏度减少,动灵敏度增加。

比如,钓轻口鱼,短子线10厘米,长子线11.6厘米比较合适。11至12厘米都可用。钓大鱼,短子线20厘米,长子线23或者24厘米就可以。

五,三个声明。

1,调钓法只是赋予钩饵状态的一种方法,决定的只是钓组的静灵敏度。为了使钓组灵敏度足够而不过分,还需要钓组搭配决定的动灵敏度。所以,仅仅调钓不能决定钓组灵敏度。

2,即使掌握了最科学可靠方便的调钓法和钓组搭配技术,使钓组具备足够而不过分的灵敏度,也仅仅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调钓高手。但是,距离垂钓大师还很远。毕竟,资源越来越差了,看天气,选钓位,配饵料,更是博大精深,对鱼获的影响程度也许更大。

3,欢迎广大钓友评论交流收藏转发,但是严禁不注明出处的剽窃。毕竟这些东西费尽了小老头我近十年的心血。

翡翠貔貅图片

利用通宝背一分的价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