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王仕辉的竹雕艺术:湘西武汉三镇的再现

07-08

王仕辉的竹雕艺术:湘西武汉三镇的再现

编者按:打开我国的区划版图,在省市治辖地域之间,高山峡谷平原之中,存在着许多边地小城小镇小村。历史上,都是兵家战略要冲,经济贸易重地,文化交流平台,民族融合地带。

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是融合、交流、竞争、发展史,而这些边地小城小镇小村,保存着文化融合清晰的时间记忆,保存着经济发展珍贵的化石印迹,保存着生活变化真实的年轮刻度。尤其是改革开放,如同大海扬波,波撼边地;边地涟漪,汇成大潮。可以说,在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边地小城小镇小村的发展,既是攻坚前沿,也是节奏关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中心和央广网组织年轻记者,忠实践行“四力”,深入高山深谷,踏访边地小城小镇小村,挖掘普通村民故事,感受时代变化脉搏,推出专题报道《筑梦新时代·小城之夏》,迎接新中国壮丽七十年。

央广网桂塘7月8日消息(记者张兆福)见到王仕辉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象,当自己到了83岁成为一个小老头的时候,自己还会在搞什么事情?

端午前,一场雨后的清晨,在桂塘镇古道溪村一个叫阴泥沟的土家族寨子,记者初次见到王仕辉这位传奇人物。穿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木屋,沿着幽暗泥泞的山道往上走,王仕辉就在山后的一片楠竹林里挑选雕刻所用的竹子。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已是耄耋之年,老人家手提弯刀,走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上,依旧步履轻盈。记者停下拍个照的功夫,他就走得很远了,总要紧赶两步才行。

桂塘当地盛产楠竹,王仕辉要挑选“3岁”以上的竹子。(石昊鑫 摄)

桂塘镇境内有15公里长的乌龙山大峡谷,两岸丛林密布,碗大的竹子更是到处可见。王老能准确地分辨每棵竹子的年龄,是公竹还是母竹,是否适合雕刻。王老说,这些竹子在当地多被用来盖房,成为柴火,甚至腐烂在山里。但到了他手上,竹子就都成了艺术的起点,是十足的宝贝。在竹林里穿行了好一阵,王老终于选定了一棵满足条件的“成年竹”,拿起弯刀准备去砍,可不曾想,王老几经犹豫,刀刃始终没落在竹身上。“我想还是再等等,等它再长长,现在砍了心疼。”

王仕辉判断竹子的年龄。 (石昊鑫 摄)

桂塘镇土家族、苗族、汉族聚居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王仕辉的竹雕就以当地的传统建筑吊脚楼、转角楼、凉亭桥等等为原型,进行一定比例的微缩,再做成竹艺品。王老的目光聚焦在当地的建筑上,但并没有单一地停留在建筑的外形,从里到外,包括建筑内部的桌子、床、茶杯、人物等等,都会容纳到一个作品里。“别看里面的窗子那么小,都是可以打开的。和外地竹雕对比,我的更注重立体感和文化底蕴。”

王仕辉的竹雕作品形式多样,活灵活现。( 石昊鑫 摄)

王老带记者参观他的工作室。墙柜上摆着一堆奖牌,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湖南工艺美术大师……各项荣誉赫然在目。“不是我自己说它好,每年我带着我的竹雕作品去全国各地参展,全部都是金牌和银牌,都是专家学者评的。”王老很自豪。

王仕辉身上透着满满的工匠精神。(石昊鑫 摄)

王仕辉八岁时,爷爷挑他开始学习竹雕,理由很简单:王仕辉有一双画眉眼,是做竹雕的好料子。“搞这个竹雕心要静得下来,坐得住;还要有审美能力,多少得有点绘画基础。”王老大笑着谈起微缩竹雕的选人要求,“我父亲和我哥哥好动,所以搞不成,我是隔代传承。”王老可以一整天坐在屋里雕刻,右手食指凸起一层厚厚的老茧。

尽管已是高龄王仕辉的视力很好。 (石昊鑫 摄)

其实,王仕辉并非一直都在做竹雕。年轻时迫于生计,他做过建筑工,后来还当过兵,退伍后又成了村里的教书先生。一直到1992年退休,他才拾起这门手艺,专门做起竹雕。现在,王仕辉创作了百余件作品,每件作品耗时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最初,每次雕刻前,王老都得拿着尺子实地测量一周左右,但时间久了,他用眼睛一看就知道刻多大比例,连测量工具都省去了。

正式雕刻前王仕辉要先打好“草稿”。 (石昊鑫 摄)

和王爱讲的“蚯蚓变龙”“竹林生书”的故事一样传奇可爱,听到一把年纪的王仕辉讲出他的人生梦想,有同样的感受。

“这边做小木屋,供游客住宿;这边做竹雕微缩景观,把湘西甚至整个湖南省的特色古代建筑‘搬进来’;还有一边做成微缩竹雕博物馆和传习所……我给他取名:小武汉三镇。”在家乡寨子三座山头前,王老声音洪亮,手舞足蹈描绘着他的宏大规划:他要单用竹子搭三座桥,把三座山头连起来,做成中国唯一的微缩竹雕园。

王老梦想建个湘西武汉三镇。(石昊鑫 摄)

王老没有开玩笑。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微缩竹雕”技艺传承人,王仕辉收了17个徒弟,包括他的儿子和女儿,传承本不是问题。但令王仕辉苦恼的是,微缩竹雕耗时耗力,开始时很难以此维持生计,徒弟们基本都外出打工,竹雕只能成为一个“业余爱好”。为此,王老想尽办法激励他们。今年,王老和家人自掏腰包,在家乡阴泥沟流转了大片的土地。王仕辉开始把他的梦想付诸实践,第一座山头的木屋已经慢慢盖起来了。王仕辉预计,整个项目做完需要1000万资金。“师父搭台、徒弟唱戏”,王老信心十足,他希望通过旅游能提高土家微缩竹雕的知名度,给徒弟们提供一个专心做竹雕的场所和机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王仕辉说,他坚持这么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保护寨子。他告诉我们,家乡的传统古建筑近几年拆毁严重,他十分担心寨子会失去原有的风貌。“老寨子里很多木房子都是我亲手参与建起来的,我的很多灵感都来源于此。现在大家还意识不到传统村落的宝贵,我只有用竹雕吸引游客,大家欣赏我们的小木屋,才能保住它。”

王仕辉家院里堆满绿植。他酷爱植物,他说这也是做好竹雕的条件。 (张兆福 摄)

王仕辉意识到现今人们审美多元化,一直尝试着创新。在他的工作室,摆放着几件竹雕作品。其中一件叫“世外桃源”的作品尤为特别,它是竹雕和根雕结合起来的,将竹雕建筑置于马铃官木上,形成一栋栋丛林木屋的静谧景象,据说价值至少在40万元以上。王仕辉清楚竹雕工艺观赏价值高,但实用性较弱,他计划着进一步尝试做些杯子、椅子、窗子、文具等等实用工具,降低竹雕艺术的门槛。

“世外桃源”(张兆福 摄)

如今,桂塘镇依靠乌龙山大峡谷景区,旅游业刚刚起步,王仕辉计划着把当地的景观也以竹雕的形式“搬到”他的竹雕园里。“我80多岁了,身体还算硬朗,只要能做得动,我就要把它搞好!”老人一个劲地笑,像个孩子一样。

王仕辉很幽默,十分爱笑,多次请记者不要吝啬笔墨宣传他们的技艺。 (张兆福 摄)




阿拉斯加雪橇犬图片小时候

水晶柱子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