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揭秘中国玉文化的千年传统

12-24

揭秘中国玉文化的千年传统

玉,是一种质地细密、色泽淡雅、温润光洁的"美石",以玉制成的物品称为玉器。以玉器的各种形式、蕴涵、观赏、寓意和审美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及文化现象,称为玉文化。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不仅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中国的玉文化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神玉时期、王玉时期和民玉时期。

1、神玉时期是指从新石器时代到夏代前的这段历史。具有代表性的有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中、下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北方地区,则以辽宁一带的红山文化等为代表。

2、王玉时期是指从夏代到唐末近 3000年的这段历史,夏朝作为原始社会解体后成立的第一个王朝,开创王权玉器之先河,此后玉器走下神坛,充当王权的工具。到了五代十国,延续近3000年的王玉时期结束,玉开始走向民间,玉的民俗化时代拉开了序幕。

3、民玉时期是指宋代以后的时期。初时,用玉出现"双轨制",帝王宗法用玉依然如故,民间生活用玉闪亮登场。清代是古代玉器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玉文化发展的顶峰期。此时玉器巳经被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陈设品和佩饰最多。

二、中国玉文化的特征

第一个是它的久远性。我们知道玉器不仅仅是中国最早的玉器,而且是世界迄今最早的玉文化。这就是久远性。

第二个是普遍性。在中国大江南北、主要的河流都有中国玉文化的传承。包括长江、珠江、东北辽河,都有玉文化的分布。

第三个是连续性。一直到现在,有过高峰和低潮,但它始终连续下来,未曾中断。

第四个就是人文性。史前时期对玉赋有的一些观念,大家仔细梳理一下,我们知道"六瑞"和"六器",在新石器时代全部产生了,这很了不起。

三、玉在中国国家产生的过程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起过极大的推动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玉促进文明社会。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从而为国家产生打下了基础。历史知识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首先是文明社会的产生。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比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专门治人的劳心者阶层的形成、手工业工匠和作坊的产生、宗教和巫师的出现、工艺美术、装饰绘画及其它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这许许多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和其他文化产物相比,有过独占鳌头、特别引人注目的地位。

2、玉意识演化成国家意识。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中国的国家历史经历过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历程。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代表了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和地域组织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必然要进一步发展扩大,青铜器的使用,推动了这种发展进程。当玉器的产生和对其的追求进一步发展时,人们赋予了玉器更为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它大大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相当大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共同的崇拜,如玉器时代的玉璧和玉琮可广泛出土干中国的各个地域,干是便产生了国家建立之初的意识现象,这些现象在《山海经》和《尚书》中有很多描述。

3、玉器代表的政治等级。古玉器的政治价值表现在古玉器是社会等级制的物化,是古代人们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出土玉器基本上出自有身份和地位的大中型墓葬中,春秋战国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6种不同地位的官员使用6种不同的玉器,即所谓"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壁、男执蒲壁";从秦朝开始,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带制度。

4、玉推动社会发展。玉本身的性质推动了私有制社会的发展历程。玉由于难得和稀有,成为当时人们为数不多的奢侈品之一,是权力、地位、财富的象征,为了得到这些东西,便开始了掠夺和占有。谁掠夺和占有的越多,谁的地位就越高。这种过程逐步演化,人与人之间就产生了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于是就产生了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5、玉推动了古代国家上层建筑的发展∶国家的产生需要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理论、思想文化意识、军队和武器。而在所有的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玉制的礼乐器、工具、仪仗器,以及葬玉等都是其重要的内容。

总之,玉与中国古代国家的产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强烈的两重性,即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

四、玉文化的内涵

20 世纪后半期的考古发掘材料证明,中国制造和使用玉器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不仅在中国各地区有广泛分布,而且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发挥作用,从而在中华文明史上形成了经久不绝的玉文化传统。随着玉器的大量出现以及人们对玉器的认识不断深化,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这些内涵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一下,主要有下列几点∶

1、生产工具。玉器诞生之初,它曾作为生产工具使用过。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斧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2、祭器。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重要地位。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至奴隶社会阶段,玉器作为礼制之符瑞而为王室服务,"六器"是商周时祭祀自然神的玉器,"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周礼·春官·大宗伯》)。这一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用玉祀神是玉器的重要作用之一。

3、装饰品。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 7000~6800 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璜、jué@①、管、珠、坠等。从其出土部位可知,jué@①是耳饰,璜、管、珠、坠是项饰。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由不同类型的佩玉串联而成。秦汉时代,佩玉成为普遍的风尚。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玉器的装饰渐渐地成为其主要的社会功能。

4、权力、等级、财富的标志。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新乐与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而良清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则已显现出系列化倾向。它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已经分化,统治集团已经形成,并行使着政治、军事、宗教、家族等各方面的统治权力。周代以后,统治阶级为维护礼制,制作了大量玉制礼器和佩器。《周礼》、《仪礼》、《礼记》等先秦文献记载了西周有关体现等级功能玉器的名称、形制、规格与用途。据《周礼》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明确规定了等级不同,所执玉器就不一样。其后,每个朝代对持何种礼器、佩带何种玉饰都有严格规定,以避免等级的混乱与僭越。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它也常被用来行贿或赠送,赏赐或作抵押品、交换品,因而玉器受到历朝贵族统治集团的重视。

5、殓葬。在《汉代的玉器》(《考古学报》1983年第2 期)一文中指出,殓葬玉器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随葬玉器,而不是泛指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用玉殓验葬在新石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至此已趋完善。玉殓葬风俗是玉器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

6、吉祥物。玉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礼器,本就含有祈求吉祥的寓义。原始先民对自然界的不测风云、人世间的旦夕祸福无法理解和抵御,便只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而玉便是沟通与神灵的联系,祈求吉祥如意的一种瑞物。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后世几乎每个朝代都把玉的出现和贡献看作一种祥瑞的征兆,史书上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人们以玉祈求吉祥,往往通过刻于玉上的吉祥语或吉祥图案体现出来。如汉双龙"长乐"谷纹璧,就是以吉祥语"长乐"和吉祥图案双龙一起加以表现。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

7、德行操守的象征。自春秋末年起,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孔子阐明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十一种品德,把玉拟人化了。这种看法虽然有点过份,但它代表了儒家对于玉的认识和看法,强调玉的可贵不在外在的美,而在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彼此相通并息息相关。人们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由于玉被赋予了如此丰富的道德内涵,因此君子必须佩戴它。君子佩玉,无故不离其身,也就成为一时的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诗经》中也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作为立朝为官、为人处世的标准。玉器的这种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8、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最早出现的玉器是人体装饰品,可以说,玉器从一出现便与美联系在一起。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就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诸如∶比喻人的品格为"玉洁冰清",形容人的像貌为"玉容"、"玉貌",赞赏人的身材和风度为"玉树临风",赞美天帝为"玉皇"、"玉帝",称居住之所为"玉宇琼楼",好听的声音为"玉声"。甚至用玉来赞美音乐的动听和诗文的优美,如笛、箫、笙、琴等声音清亮的乐器常常被冠以"玉"来修饰而称之为玉笛、玉箫、玉笙、玉琴。而文学作品中用玉来形容声律之美或诗文的风格和境界之美的地方则更为常见。自汉代以后,用玉或玉旁的字命名也渐成风尚,玉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9、药物。食玉可以健康长寿,这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看法。古代所谓"琼浆玉液"、"神仙玉浆"、"玉膏"、"玉脂"、"玉醴"、"玉屑"等等,都是指可食用的玉制品。而且其功效都是"服之长年不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刘大同的《古玉辨》以及《河图玉版》、《十洲记》、《抱扑子》、《开元天宝遗事》、《圣惠方》等文献都记载了食玉、用玉有益健康。

五、玉文化与政治理论

玉在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还体现在古代关于玉的一些概念和学说上,实际上就是当时国家政治理论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下列四方面内容∶

1、万物主宰说∶这一学说认为玉能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够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是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的主宰。在古文字中,"玉"字并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王"共用一个字。《说文解字》段注解释帝王的"王"字时,认为王者即"天下归往也。"董仲舒也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解字》段注解释玉的字型为"三玉之连贯也",即三横一竖象征一根丝线贯穿着三块美玉。另"皇"字则是"白"和"玉"的组合。古文中"王"玉"字型相同,绝非是偶然的巧合,"天地人参通"与王之连贯,两者关系奥妙,意味深刻。许多经典著作中有众多的描述,证明"三玉之连"实际上就代表"天地人参通"。《周礼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本质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过它,便能沟通天、地、人间的愿望和意识。

2、天地之精说∶这一学说是用天地之精化生万物的思想来解释玉的起源,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说明玉的本质和作用,从而把玉推崇为事物之尊者,赋予其神奇的魅力。这一学说的论点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中,例如《周礼正义》引郑注曰∶"货,天地所化生,谓之玉也。金玉并天地所化生,自然之物,故谓之货。",此外《白虎通义·考黜篇》、《财货源统》和《玉纪》等均有相同论述。

3、道德楷模说∶这一学说的内容是将玉石本身所固有的物理性质与当时社会中对于善恶、是非、荣辱、美丑等观念糅合在一起,加以拟人的解释,作为评价,判断人们行为的标准,这种说法也广见于各种古代文献记载中。典型的有《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此字为角+思)理白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伎,挈(洁)之方也。"

4、辟邪除祟和延年益寿说∶这一说法相信玉具有超自然的力量,认为将玉制品供人佩饰或使用,可增加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抵抗力量,防御邪气的侵袭,扫除鬼祟的祸患,保障人和物的安全和吉祥。这种说法在古文文献中记载也很多。例《拾遗记·高辛》载∶"丹丘之地有夜叉驹跋之鬼,能以赤马瑙为瓶盂及乐器,皆精妙轻丽,中国人有用者,则魅不能逢之"。同时相信玉有使人长生不老的功能,相信通过食玉和服用玉类可以实现永远年轻的目的。这一观念宣扬和使用得最多的大约要推道家的学术和法术了。东晋葛洪著《抱朴子》,其中《仙药》一卷说∶玉亦仙药,但难得耳。"又说∶"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等等。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许多著作都以玉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论述,如前面提到的《山海经》、《拾遗记》等。

总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民族爱玉心理,"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特色之一。三千多年以来,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和田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黑莲灯鱼群游吗

青茶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