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迷上矿物 想用一生去研究
在天津珠宝第一街的一处工作室,“逐梦他乡重庆人”采访组见到刘道荣时,他正把一块玉石放在显微镜下,看其有无杂质。“鉴别一块玉石是不是好玉,首先要看它的色泽否浓郁、鲜明、色美、纯正、柔和。”外表沉默寡言的他,一说起玉石,总有说不完的话。
刘道荣是重庆沙坪坝人,是家里的长子。1971年,不满17岁的他离开家乡,去云南西双版纳支援边疆建设。当时,他在农场种植橡胶树,条件艰苦,每天吃不好睡不好,特别想家,一有空就给家里写信。家人总是在信里鼓励他,给了他坚持的动力。
由于勤奋好学,很快,刘道荣在机械连学会木工,能够做家具。随后,他的职位一步步提升,先后担任过司务长、营部机关书记员和连队代理指导员等职。
在刘道荣看来,一块好玉如果没有经过打磨,也只是一块普通石头。1974年,他迎来一个“打磨”自己的机会。那年,他被选调到昆明工学院地质系学习,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一次课上,他进入陈列室,看到不少矿物标本,一下子被这些美丽而神奇的晶体吸引。“当时我就在想,要用一生去研究它们。”刘道荣说。
想要弄懂晶体结构,没有知识储备可不行。为了跟上教学进程,刘道荣不仅要学习课上的知识,还得恶补高中的数理化知识,尤其是英语。为了提高自己的英语成绩,他连吃饭的时间都在背单词。
跑大山进戈壁 练就“法眼”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77年,大学毕业后,刘道荣被分配到原冶金部天津地质研究院工作,担任技术员。23岁的他正值年轻气盛,几乎每天都背着包、扛着锄头在山上走,考察岩体。
“刚入职不久,我就跟着同事在内蒙和辽宁等跑。”刘道荣说,那段时间,他进趟山就是好几天,晚上就搭个帐篷住在山里。
有一次,刘道荣随队到新疆准噶尔盆地考察,沿途全是戈壁,如果不小心遇到沙尘暴,还会有生命危险。除了防沙,还得防蚊子。他说,那段日子里尤其得保护眼睛,因为那儿有种蚊子,会在人的眼睛里产卵。
好在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刘道荣打趣说,当时大家常常调侃,带进去的是馒头,带出来的是石头。
1990年,刘道荣到菲律宾进口铬铁矿,为了检测矿石的质量和品质,他还曾独自一人在一个岛上待了一年多。随后,这批矿石被运回国内,打磨成美丽的珠宝。
多年来,刘道荣一直在冶金地质科研第一线工作。1991年,他因工作调动,开始从事珠宝专业科研、鉴定和经营,还获得了国家人事部和技术监督局认定的国家注册珠宝玉石质检师资质。他还曾在科技刊物报刊上发表地质科技、岩矿珠宝科普文章80余篇,出版《奇石鉴赏与收藏》等科普书籍近30余本,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如今的刘道荣在天津珠宝第一街做经营管理,这里进购的珠宝大多都要经他的手,尤其是玉石,伪劣制品很难逃过他的“法眼”,所以他在天津名气颇高。
收藏三峡石解乡愁 盼为重庆地质玉石行业出力
现在的刘道荣依旧喜欢研究奇石,鸡血石、紫金石、玛瑙,只要到了他手里,不研究透,他就吃不香睡不好。其位于天津河西区的家中有一个玻璃柜里摆放着各式奇珍异石,最吸引人的是四块大小不一的三峡石。
“这是20年前,我回重庆从朝天门坐船,沿着三峡游览时捡到的。回忆家乡的方式有很多种,我选择以石记忆。”刘道荣说,当时三峡大坝已经开建,但还没有蓄水。他沿河走了一两千米,捡到几块造型独特的石头。“一块石头上有一个仙字,还有一块酷似熊猫脸,挺有意思的。”
四块三峡石里,刘道荣最喜欢的是一块灰白底色,镶嵌着紫红色纹路的三峡石。纹路横看像仙女飞天,在石头底部,纹路逐渐变成一条尾巴,他为之取名叫“美女蛇”。
独在异乡,刘道荣无时无刻不思念家乡。在外地遇到乡亲,听到乡音,他都特别兴奋。10余年前,他和一群老乡聚会时,想到成立巴蜀同乡联谊会,得到大家一致认可。
“联谊会就是为天津各行各业的重庆和四川老乡搭建交流平台,大家常聚在一起聊聊家常。如果谁有困难,联谊会成员就会慷慨解囊。”刘道荣表示,联谊会曾为一名重庆重病学生捐献善款,帮助他完成治疗,恢复健康。
2010年,他还曾与重庆一家设计公司合作,设计了天津北方黄金珠宝园。“希望能和更多重庆企业合作,为家乡发展出力。”刘道荣说,这些年,自己一直关注重庆发展,家乡的变化,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对于重庆这方生他养他的水土,刘道荣充满深情,希望有机会能为家乡的地质和玉石行业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