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者·自习室
茶树介绍
一、茶树简介
茶树为原产于中国及印度之常绿灌木。茶树属多年生木本植物,叶互生,具短柄,叶形有披针状、椭圆形、卵形及倒披针形。边缘具细锯齿,花白色而有芳香,蒴果扁球形,外有3纵棱,种子卵圆形、棕褐色。
二、茶树的繁殖
茶树的繁殖近来多采用扦插育苗法,过去的压条法因繁殖速度过慢,现已很少人使用。
三、茶树生长的环境
茶树适合生长的环境条件
土壤: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
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于-10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四、茶树的采收
茶树种植后约三年起可少量采收,十年后达盛产期,三十年后即开始老化,此时可从基部砍掉,让茶树重新生长,再到老化后就须挖掉重种。
五、可推广种植的茶树优良品种
适制绿茶品种有:特早芽种有元霄绿;早芽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福云595等品种。
适制乌龙茶品种:早芽种有黄旦、茗科一号、丹桂等品种;中芽种有铁观音、佛手、白芽奇兰等品种,迟芽种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种。
绿乌兼制品种有:黄旦、黄奇、梅占等品种。
茶叶的分类
茶主要可以按以下几种方法分类:
按茶的颜色分类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
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我们在茶叶商店总是见到五花百门的茶叶名称,令人眼花缭乱。其实名称多样化是各产茶地及各产茶商刻意造成的。有的根据茶叶形状的不同而命名,如珠茶、银针等等;有的结合产地的山川名胜而命名,如西湖龙井、普陀佛茶等等;有的根据传说和历史故事见命名,如大红袍、铁观音等等。
按茶的颜色分类
虽然中国茶叶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但比较科学的分类是依据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来划分的,特别是根据各种茶制近中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程度由浅入深而将各种茶叶归纳为六大类,即是绿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和红茶。绿茶茶多酚氧化最轻,红茶氧化最重。这六大茶类被称为基本茶类。
绿茶
炒青绿茶:
眉茶(炒青、特珍、珍眉、风眉、秀眉、贡熙...)
珠茶(珠茶、雨茶、秀眉...)
细嫩炒青(龙井、大方、碧螺春、雨花茶、松针...)
烘青绿茶:
普通烘青(闽烘青、淅烘青、苏烘青...)
细嫩烘青(黄山毛峰、太平猴、华顶云雾...)
晒青绿茶:(滇青、川青、陕青...)
蒸青绿茶:(煎茶、玉露...)
白茶:
白叶茶(白牡丹、贡眉...)
黄茶:
黄芽茶(君山银针、蒙顶黄芽...)
黄小茶(北港毛尖、沩山毛尖、温州黄汤...)
黄大茶(霍山黄大茶、广东大叶青...)
青茶:
闽北乌龙(武夷岩茶、水仙、大红袍、肉桂...)
闽南乌龙(铁观音、奇兰、水仙、黄金桂...)
广东乌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
台湾乌龙(冻顶乌龙、包种、乌龙...)
黑茶:
湖南黑茶(安化黑茶...)
滇桂黑茶(普洱茶、六堡茶...)
红茶:
小种红茶(丘山小种、烟小种...)
工夫红茶(滇红、祁红、川红、闽红...)
红碎茶(叶茶、碎茶、片茶、末茶)
再加工茶类:
用这些基本茶类的茶叶进行再加工,如窨花后形成花茶、蒸压后形成紧压茶、浸提萃取后制成速溶茶、加入果汁形成果味茶、加入中草药形成保健茶、把茶叶加入饮料中制成含茶饮料。因此再加工茶类也有六大类,即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和含茶饮料。
花茶(茉莉花茶、珠圭花茶、玫瑰花茶、桂花茶...)
紧压茶(黑砖、茯砖、方茶、饼茶...)
萃取茶(速溶茶、浓缩茶...)
果味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狝猴桃茶...)
药用保健茶(减肥茶、杜仲茶、甜菊茶...)
含茶饮料
按茶叶的发酵程度分类:
茶青(俗称茶菜)从采摘下来到杀菁这段期间内,在日光萎凋(或热风萎凋),“室内萎凋与搅拌”等过程中,发酵就一直在进行,为了适合各地的习惯而可分成不发酵的绿茶类、半发酵酵的青茶类,与全发酵的红茶类、后发酵的黑茶。
茶叶中发酵程度的轻重不是绝对的,当有小幅度的误差,依其发酵程度大约红茶 95%发酵,黄茶 85%发酵,黑茶 80%发酵,乌龙茶 60~70%发酵,包种茶 30~40%发酵,青茶 15~20%发酵,白茶约 5~10%发酵,绿茶完全不发酵。而青茶之毛尖并不发酵,绿茶之黄汤反有部份发酵。
国际上较为通用之分类法,是按不发酵茶、半发酵茶、全发酵茶、后发酵茶来作简单分类。
不发酵茶 | 半发酵茶 | 全发酵茶 | 后发酵茶 | ||||
绿茶 | 青茶(乌龙茶) | 红茶 | 黑茶 | ||||
0% | 15% | 20% | 30% | 40% | 70% | 95% | 80% |
龙井、碧螺春等 | 清茶 | 茉莉花茶 | 冻顶茶 | 铁观音 | 白毫乌龙 | 红茶 | 普洱茶 |
1、发酵茶(学名:绿茶类):
龙井、碧螺春、明前虾目(又名珠芽)、珠茶、眉茶、煎茶和一般绿茶。
2、半发酵茶(部份发酵茶)(学名:青茶类):
a. 轻发酵茶(又通称“包种茶类”):白茶、文山包种茶(清茶)、宜兰包种、南港包种、香片、明德茶、冻顶茶、松柏长青茶、铁观音、武夷、水仙。
b. 重发酵茶:乌龙茶。
注意:俗称半发酵茶为“乌龙茶”。真正的“乌龙茶”则是东方美人茶,即白毫乌龙茶,或又称椪风茶,然而俗称之乌龙茶其实皆已混淆。
3. 全发酵茶(学名:红茶类):
按品种分:小叶种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叶种)
按形状分:条状红茶、碎形红茶和一般红茶。
4、后发酵茶:(学名:黑茶类)
普洱茶:普洱茶它的前加工是属于不发酵茶类的做法,再经渥堆后发酵而制成,它是属于黑茶类。
按焙火程度来分类
发酵程度的分类在说明茶叶的整体学称与各种茶的归属,而依茶菁焙火的「次数及时间」的长短来说明半发酵茶的俗称。
焙火程度──俗称
轻 火──生茶
中 火──半熟茶
重 火──熟茶
所谓的青茶类系泛指半发酵茶,所以青茶可依发酵与焙火程度的不同,而制成俗称的生茶或熟茶;也就是说同样是冻顶茶,如果发酵、焙火重些就可类似熟茶,反之,是生茶或半生茶,只是各种茶皆有其习惯制成的特殊风味罢了。
按采茶的季节不同分类
茶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有差异,如水份过多,茶质自然较淡;孕育时间较长,接受天地赐予自较豊腴,所以随着不同季节制造的茶,就有了春茶、夏茶、秋茶、冬茶等不同。
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特别是氨基酸及相应的全氮量和多种维生素,不但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蹭鼻,富保健作用。
夏季天气炎热,茶树新梢芽叶生长迅速,使得能溶解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相对减少,特别是氨基酸及全氮量的减少,使得茶汤滋味、香气多不如春茶强烈。
由于带苦涩味的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比春茶高,不但使紫色芽叶增加,色泽不一,而且滋味较为苦涩。
秋季气候条件介于春夏之间,茶树经春夏二季生长、摘采,新梢芽内含物质相对减少,叶片大小不一,叶底发脆,叶色发黄,滋味、香气显得比较平和。
冬茶、秋茶采完气候逐渐转凉,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堆积,滋味醇厚,香气浓烈。
月份 | 节气 | 名称 |
4~5 | 清明、谷雨、立夏 | 春茶 |
5~6 | 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 第一次夏茶(二水茶) |
7~8 | 大暑、立秋、处暑 | 第二次夏茶(三水茶) |
8~9 | 白露、秋分、寒露 | 秋茶 |
10~11 | 霜降、立冬 | 冬茶 |
11~12 | 小雪 | 冬片茶 |
12~4 | 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惊蛰、春分 | 天寒茶叶不长芽,实际上这几个月之中还可能会有雨水茶出产(冬三水、不知春) |
a.春茶:俗称春仔茶或头水茶,依时日又可分早春、晚春、(清)明前、明后、(谷)雨前、雨后等茶(孕育与采摘期:冬茶采摘结束后至5月中旬,所占总产量比例:35%)
b.第一次夏茶:头水夏仔或二水茶(5月下旬至6月下旬,17%)
c.第二次夏茶:俗称六月白、大小暑茶、二水夏仔(7月上旬至8月中旬,18%)
d.第一次秋茶:秋茶(8月下旬至9月中旬,15%)
e.第二次秋茶:白露笋(9月下旬至10月下旬,10%)
f.冬茶:冬片茶(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5%)
一般人多喜春茶,价格也较高,但并非每种茶都以春茶最优,如乌龙茶就以夏茶为优,红茶亦然,因夏季气温较高,茶叶中的儿茶素等合量较多,茶芽也较肥大,白毫浓厚。
按萎凋程度不同来分类:
萎凋,是茶叶在杀青之前消散水份的过程,分为日光萎凋与室内萎凋。萎凋不一定会产生发酵,制茶过程中,静置而不去搅拌或促使叶缘细胞膜破裂产生化学变化则将不会引发发酵现象。
一般而言绿茶是不萎凋不发酵;黑茶则是不萎凋后发酵;而黄茶是不萎凋不发酵(黄茶是杀青后闷黄再补足发酵的);白茶为重萎凋不发酵;青茶、包种茶、乌龙茶为萎凋部份发酵茶。
不萎凋茶 | 绿茶、黑茶、黄茶 |
萎凋茶 | 白茶、青茶、包种茶、乌龙茶、红茶 |
各种茶类的特色
绿茶:茶干色绿,清汤绿叶,具清香或熟栗香、甜花香,滋味鲜醇。
红茶:红汤红叶,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具有甜花香或蜜糖香。
青茶:乌龙茶:外型条索粗壮,色泽青灰有光,茶汤金黄,香气馥郁芬芳,花香明显,叶底绿叶红镶边。
铁观音:外型条索圆结,呈螺旋状,颗粒重实,色泽砂绿,茶汤金黄,花香明显,滋味入口微苦后转甘,耐冲泡。
白茶:毫色银白,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黄茶:黄汤黄叶,多数芽叶细嫩,显毫。
黑茶:色泽黑褐,汤色橙黄至暗褐色,有松烟香。
茶叶的成分
茶叶的成分中主要包括有水、蛋白质、氨基酸、咖啡因、多元酚类、碳水化合物、脂质、矿物质、植物色素、维生素、挥发性成分、有机酸,这些物质并非皆可经由冲泡的过程而溶于茶汤之中,像脂质,植物色素及蛋白质等成分甚难溶于水中,多元酚类及维生素会在茶叶制作过程中改变其成分及含量,至于影响茶汤品质几个主要成分则大碳水化合物、咖啡因、氨基酸及多元酚类。
茶叶成分一览表(一)
叶成分一览表(二)
茶叶色泽的由来
茶叶中的物质包括: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花香素、花黄素、儿茶素、维生素C、氨基酸、糖、果胶、蛋白质等。
儿茶素无色,在茶叶制造过程中,与氧发生作用(氧化作用),颜色才逐渐加深,儿茶素氧化得越彻底,颜色越深。
颜色的变化:无色>黄>黄红>红>红褐>黑褐
维生素C也会氧化褐变。
氨基酸和糖也会相互作用,产生黄褐色物质。
果胶、蛋白质受热干燥后,凝固于叶面,使颜色加深。
绿茶:
绿茶的绿色主要是叶绿素的颜色。
叶绿素分为:1.叶绿素A:深绿色。
2.叶绿素B:黄绿色。
茶叶越嫩,叶绿素A的含量越少,所以嫩叶多呈黄绿色,所以特级龙井的干茶为『炒米黄』色,就是这道理;茶树叶片长大后,叶绿素A的比例大增,叶色呈浓绿色。
红茶:
茶干色泽并非鲜红色,多数为乌黑或黑褐色,所以红茶英文名或俄文名称为Black Tea。由于红茶经过发酵,叶绿素被大量破坏,大部份变为黑褐色物质,另外茶叶中一种叫茶多酚的物质,氧化后也会产生褐色的物质,茶叶中糖、果胶、蛋白质等有机物,附于叶表,干燥后使呈现黑褐色或乌黑色。
黄茶:
制造过程经过渥黄的过程,叶绿素破坏后产生黄褐色物质,一部份茶多酚氧化变黄。
白茶:
色泽是茶叶背茸毛的色泽,制造时茸毛中的茶多酚未经氧化,仍保持无色状态,因此显白毫,如制造时茶多酚大量氧化,变成黄橙色,就会变金黄色(如君山银针、黄山毛峰)。
关于茶汤的颜色
绿茶:
黄绿汤色的物质,绝大部份是茶多酚及其氧化物;组成茶多酚的有花黄素与花青素,大多能溶于热水的有色物质;花青素的种类很多,有黄色、有绿色,是绿色茶汤的重要部份;花青素的颜色或黄或紫,因此含花青素的绿茶汤色较暗;上有儿茶素(无色),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部份氧化,变成极易溶于热水的黄色物质,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加工过程中茶温度不够高,会使儿茶素进一步氧化,由黄变红褐色。
一杯茶若放久了,颜色会加深;茶叶保存不良,冲泡出来的也会侍深色,是因茶多酚氧化所引起的。
红茶:
因红茶不经过高温杀青处理,茶多酚变化剧烈,尤其经过发酵以后(渥红),茶多酚大量氧化,颜色加深,变成红黄色、红褐色物质;主要有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统称为『红茶色素』,所以优质红茶茶黄素与茶红素含量较多。
茶叶香气的由来
刚采下来的茶叶并无芳香,只有青草气,在加工过程中,青草气味不断的挥发,大部份都散失了,而具有芳香的物质,由于一般沸点较高,所以被保留下来,因此制成成品茶叶就具有香味了。
加工时火温高>具甜香、焦糖香。
加工时火温低>青草气挥发不充分,青味。
茶叶滋味的由来
鲜味:主要成分为氨基酸,鲜中带甜,细嫩的茶叶中含量高。
涩味:主要成分为多酚类物质。
甜味:主要成分为可溶性糖,及部份氨基酸。
苦味:主要成分为咖啡碱、花青素、茶叶皂素。
高山有利于茶树合成更多的氨基酸,所以高山茶滋味鲜美甘甜。
茶叶的主要用途
茶的用途,主要的是作为饮料,而且是色、香、味兼具的绝佳饮料,可是除了欠用之外,还有许多特别的用途,也可以说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茶在人们生活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日积月累,自然会发现许多特别用途,将这些用途综合起来,介绍如下:
治脚气:杀菌治脚气。茶叶里含有多量的单宁酸,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尤其对致脚气的丝状菌特别有效。所以,患脚气的人,每晚将茶叶煮成浓汁来洗脚,日久便会不治而愈。不过煮茶洗脚,要持之以恒,短时间内不会有显著的效果。而且最好用绿茶,经过发酵的红茶,单宁酸的含量就少得多了。
消除口臭:茶有强烈的收敛作用,时常将茶叶含在嘴里,便可消除口臭。常用浓茶漱口,也有同样功效。如果不擅饮茶,可将茶叶泡过之后,再含在嘴里,可减少苦涩的滋味,也有一定的效果。
护发:茶水可以去垢涤腻,所以洗过头发之后,再用茶水洗涤,可以使头发乌黑柔软,富有光泽。而且茶水不含化学剂,不会伤到头发和皮肤。
洗涤丝质衣物:丝质品的衣服,最怕化学清洁剂。如果将泡过的茶叶,用来煮水洗涤丝质的衣服,便能保持衣物原来的色泽而光亮如新。洗尼龙纤维的衣服,也有同样的效果。
缓解感冒症状:喉头发炎、声音嘶哑,可能是感冒,但在就医之前,用冰糖泡浓茶喝上几大杯,立刻会觉得口腔清爽,痛苦减少。以前农村里将它当作偏方治病。
煮茶叶蛋:煮茶叶蛋是一道美味可口的食品,有的利用泡过的茶叶来煮,有的用茶叶末。但最好的是用红茶。因为普通的红茶价格便宜,煮出来的茶叶蛋,色泽红润,味道香美。煮茶叶蛋的要领是先将蛋煮熟,将蛋壳轻轻敲碎,然后在将茶叶放入水中,再继续煮,以使茶叶更好的入味。
茶叶枕:将用过的茶叶,不要废弃,摊在木板上晒千,日积月累积存下来,可以用作枕头的蕊。据说,茶叶枕可以清神醒脑,增进思维能力,按茶属凉,清神醒脑之说不是毫无道理的。
驱除蚊虫:将用过的茶叶晒干,在夏季的黄昏,点燃起来,可以驱除蚊虫,而且绝对对人体无害,和蚊香有相同的效果。
菜肴调料:茶有丰富的色素,尤其红茶的红褐色色素,用途更加广泛,调酒可以用他,制造食品也可以用他,如果厨房准备一点红茶浓汁,用作菜肴的调料,比一般化学色素好得多,家中常有茶叶的主妇们,不妨一试。
花草肥料:冲泡过的茶叶仍有无机盐、碳水化台物等养分,堆掩在花圃里或花盆里,能帮助花草的发育与繁殖,一般喜爱盆栽的朋友,都知道这项用途,这比当垃圾处理方便多了。
红茶牛奶糖:食品工业的进步,使茶有了特别用途,红茶牛奶糖问世之后,已经是一种味道别致芬芳香郁的可口糖果,不过这是一种专业用途,不是一般家庭可以做到的,但也可以说明茶的用途广泛了。
茶叶选购
以食味来说,吃多油腻食物的人,就选用滋味浓厚的茶;喜爱食物味道强烈的人,就选用较芬芳的茶;蔬果吃得少的人,就选发酵较轻或不发酵的茶。以地区而言,北方人是较喜爱选用花茶;江浙及邻近省份的人,多选用龙井茶或高级绿茶;南方云贵广东和福建人士,为保健及治疾,多选用半发校的高级包种茶、武夷茶或普洱茶等;居住在都市的人常喜欢选用浓味刺激性较强的红茶。以年龄来说,年轻人为了健美可选用绿茶或包种茶,为了欣赏可选用清香包种茶;上了年纪的人最好选用乌龙茶和焙火稍重的包种茶。不同的人要选适合自己的茶。
对于一位初学饮茶者,将茶先行试泡、试饮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到卖茶的商品小量选购几种茶,并了解各种茶的泡法,然后再依法冲泡;自己心里抱着一种研究态度,先行试饮,细尝吟味。当茶汤进口,回荡于口中的一点时间,再经喉咙吞入,稍后嗅觉与味觉的反应,凡是口腔有一种爽然快感的感觉,芬芳久久不退,口里觉得甘润回味,就可以证明这种茶对您是适宜的。当您经过数次试饮后,尤其是分别茶汤温度的高低分数次试饮,更可以探知茶的真味;如此几次试泡试饮,只要泡法没有差错,一定可以选用你喜欢的茶种了。
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但是对于普通饮茶之人,购买茶叶时,一般只能观看干茶的外形和色泽,闻干香,使得判断茶叶的品质更加不易。这里粗略介绍一下鉴别干茶的方法。干茶的外形,主要从五个方面来看,即嫩度、条索、色泽、整碎和净度。
1. 嫩度
嫩度是决定品质的基本因素,“干看外形,湿看叶底”,就是指嫩度。一般嫩度好的茶叶,容易符合该茶类的外形要求(如龙井之“光、扁、平、直”)。此外,还可以从茶叶有无锋苗去鉴别。锋苗好,白毫显露,表示嫩度好,做工也好。如果原料嫩度差,做工再好,茶条也无锋苗和白毫。但是不能仅从茸毛多再者,茸毛容易假冒,人工做上去的很多。芽叶嫩度以多茸毛做判断依据,只适合于毛峰、毛尖、银针等“茸毛类”茶。
2. 条索
条索是指各类茶的外形规格,如炒青条形、珠茶圆形、龙井扁形、红碎茶颗粒形等等。一般长条形茶,看松紧、弯直、壮瘦、圆扁、轻重;圆形茶看颗粒的松紧、匀正、轻重、空实;扁形茶看平整光滑程度和是否符合规格。一般来说,条索紧、身骨重、圆(扁形茶除外)而挺直,说明原料嫩,做工好,品质优;如果外形松、扁(扁形茶除外)、碎,并有烟、焦味,说明原料老,做工差,品质劣。
以杭州地区绿茶条索标准为例,可见,以紧、实、有锋苗为上。
级别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四级 | 五级 | 六级 |
标准 | 细紧有锋苗 | 紧细 | 尚有锋苗 | 尚紧实 | 尚紧稍松 | 粗松 |
3、色泽
茶叶色泽与原料嫩度、加工技术有密切关系。各种茶均有一定的色泽要求,如红茶乌黑油润、绿茶翠绿、乌龙茶青褐色、黑茶黑油色等。但是无论何种茶,好茶均要求色泽一致,光泽明亮,油润鲜活,如果色泽不一,深浅不同,暗而无光,说明原料老嫩不一,做工差,品质劣。茶叶的色泽还和茶树的产地以及季节有很大关系。如高山绿茶,色泽绿而略带黄,鲜活明亮;低山茶或平地茶色泽深绿有光。
购茶时,应根据具体购买的茶类来判断。比如龙井,最好的狮峰龙井,其明前茶并非翠绿,而是有天然的糙米色,呈嫩黄。这是狮峰龙井的一大特色,在色泽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龙井。因狮峰龙井卖价很高,茶农会制造出这种色泽以冒充狮峰龙井。方法是在炒制茶叶过程中稍稍炒过头而使叶色变黄。真假之间的区别是,真狮峰匀称光洁、淡黄嫩绿、茶香中带有清香;假狮峰则角松而空,毛糙,偏黄色,茶香带炒黄豆香。不经多次比较,确实不太容易判断出来。但是一经冲泡,区别就非常明显了。炒制过火的假狮峰,完全没有龙井应有的馥郁鲜嫩的香味。
4、整碎
整碎就是茶叶的外形和断碎程度,以匀整为好,断碎为次。
将茶叶放在盘中(一般为木质),使茶叶在旋转力的作用下,依形状大小、轻重、粗细、整碎形成有次序的分层。其中粗壮的在最上层,紧细重实的集中 于中层,断碎细小的沉积在最下层。无论哪种茶,都以中层茶多为好。上层一般是粗老叶子多,滋味较淡,水色较浅;下层碎茶多,冲泡后往往滋味过浓,汤色较深。
5、净度
主要看茶叶中是否混有茶片、茶梗、茶末、茶籽和制作过程中混入的竹屑、木片、石灰、泥沙等夹杂物的多少。净度好的茶,不含任何夹杂物。此外,还可以通过茶的干香来鉴别。无论哪种茶都不能有异味。每种茶都有特定的香气,干香和湿香也有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青气、烟焦味和熟闷味均不可取。
观 茶 型
辨 识 种 类 | 辨 识 观 念 | 辨 识 方 法 |
看干茶叶的表面色泽与水色 | 几分火的茶叶,就要有几分火的水色,参照茶叶茶色对照表。 | 有的茶叶烘焙到坏死,两分火茶叶,却是五分火的水色。 |
茶叶形状看粗细轻重 | 新鲜的茶菁细嫩,条索才能揉捻越紧结,越紧结越好,营养养分多,茶身重,像是海拔高的高山茶。 条索松散粗碎,像是海拔低的茶。 同样的重量,高山茶比低山茶小包。 | 用同手取同量茶于手中或五指撮抓,稍加抖动可测出轻重。将茶叶放落茶盘内(铝制)听其落声,可测出轻重。 |
看茶叶的干湿 | 茶叶越能干燥,越能维持茶质,干燥度在5%以下者为佳。 茶质干燥度在5%以上,者茶叶便会产生后发酵,即使真空也会。 | 将茶叶握于手中,可感觉其坚硬的刺觉,表示干燥。 将一颗茶叶用手压成粉状,感觉其干燥度。 |
闻 茶 香
香 气种类 | 乌龙茶请参照下表口味区分 | |
金萱茶,有奶香味 | ||
文山清茶有清淡花香 | ||
毛茶有清新草味 | ||
铁观音有弱果酸味 | ||
东方美人又称白毫乌龙有蜜味 | ||
香片又称茉莉花茶有茉莉花香 | ||
红茶接近麦牙香气味 | ||
普洱茶有淡霉味 | ||
香 的 程 度 | 各种茶香气以清纯为上,愈明显愈好,茶香浅闻细入经鼻道直入脑际者为佳 。 香气留香愈强、愈久愈佳。 | 臭菁味、草青味(首页所提及之味均)非茶原味。高山茶一定要有"洪" |
闻香杯放冷后,有冷香者为佳。 |
乌 龙 茶 依 焙 火 程 度 区 分 为
1 分 火 ( 原味 ) 烘焙时间较短 , 接近毛茶 , 茶汤呈金黄微绿色,有新鲜的嫩香气味(草青味)闻很香但口感淡。 | |
2 分 火 (香气、韵味并重) 烘焙时间短, 茶汤呈金黄微橙色, 有明显的花果香(无草青味) 嘴先甜,再喉咙甘。 | |
3 分 火 ( 注重韵味者 ) 烘焙时间长,茶汤呈琥珀色, 喉韵好,嘴先甘,再喉咙甜, 有米香味(香味较沉)。 | |
5 分 火 (韵味浓者) 烘焙时间较长 , 茶汤呈暗红色 , 具有强烈的碳香味(口味类似碳焙乌龙),无刺激,适合胃寒的人使用。 | |
8 分 火 (清淡碳焦味) 茶味属老人茶。 |
吃 茶 味
辨 识 种 类 | 辨 识 观 念 | 辨 识 方 法 |
茶味浓淡与强弱 | 茶汤入口,茶水圆滑,茶味甘润、醇厚为佳,若苦涩味重、味淡者为劣。使舌、鼻、喉立即起反应者为佳。有臭青味,陈茶味或其它杂味者为劣。将茶水放冷来喝,若香气茶味与热饮时差距甚大,则是茶叶制造过程未制作完全就贩售。 | 茶汤入口,含在口中,由嘴吸气,滚动茶汤,由舌头判别:茶味的反应在整个口腔及唾液,涩在舌尖,苦在舌根在整个口腔中若苦味现象是短暂的则是泡太浓,若持续不散则是苦。整个口腔中若苦涩或臭青味则是茶叶没做好,不然就是走味。茶叶含水份多,易生苦涩或臭青昧,茶干燥不足会生碱味,茶收藏不当,吸收各种味道,称杂味。 |
茶味的喉韵 (回甘的程度) |
闻闻香杯看是否有气清(杯底有无香味)
质醇(茶喝起来柔润.滑顺.无锁喉.涩味)
韵雅(茶的甘甜由喉咙至嘴巴,浓茶在嘴巴会化,苦则不会)
香远(饮后口齿留香回甘久) 。
看叶底(泡后茶渣)
叶面展开度
冲泡后很快开展的茶叶,大都是粗老之茶,条索不紧结,泡水甚薄,茶汤多平淡无味且不耐泡。泡后茶叶逐次开展者,系幼嫩鲜叶所制成,且制造技术良好,茶汤浓郁,冲泡次数亦多。叶面不开展或经多次冲泡仍只有小程度之开展的茶叶,则不是培火失败就是已经放置一段时间之陈茶。但白毫乌龙或龙井茶系以茶芽为重,因揉捻轻微,泡后叶底自然较易展开。
叶形整碎
叶底形状以整齐为佳,碎叶多为次级品。
茶身弹性
以手指捏叶底,一般以弹性强者为佳,表示茶菁幼嫩,制造得宜。叶脉突显,触感生硬者为老茶菁或陈茶。
叶之新旧
新茶叶底颜色新鲜明澈,陈旧茶叶底黄褐色或暗黑色。
发酵程度
红茶系全发酵茶,叶底应呈红鲜艳为佳;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绿茶镶红边以各叶边缘都有红边,叶片中部成淡绿为上;清香型乌龙茶及包种茶为轻度发酵茶,其叶在边缘锯齿稍深位置呈红边,其它部份呈淡绿色为正常。
茶叶贮藏
对于一个喜爱饮茶的人来说,不可不知道茶叶的保藏方法。因为品质很好的茶叶,如不善加以保藏,就会很快变质,颜色发暗,香气散失,味道不良,甚至发霉而不能饮用。为防止茶叶吸收潮气和异味,减少光线和温度的影响,避免挤压破碎,损坏茶叶美观的外形,就必须采取妥善的保藏方法,所以只要遵守以下方法,便可令茶叶的保存期延长。
茶叶是干燥食品,保存期限长;但影响茶叶价格的“形、色、香、味”会随着时间而产生变化。
茶质变化的因素:
内在因素:茶叶本身含水量。
外在因素:光线、温度、氧气、异味。
(一)温度
温度愈高、茶叶外观色泽越容易变褐色,低温冷藏(冻)可有效减缓茶叶变褐及陈化。
(二)水分
茶叶中水分含量超过5%时会使茶叶品质加速劣变,并促进茶叶中残留酵素之氧化,使茶叶色泽变质。
(三)氧气
引起茶叶劣变的各种物质之氧化作用,均与氧气之存在有关。
(四)光线
光线照射对茶叶会产生不良的引响,光照会加速茶叶中各种化学反应之进行,叶绿素经光线照射易褪色。
茶质变化的原因
茶叶中各种多酚类成分,因上述因素影响,产生的变化-“陈化”如下:
叶绿素:是影响茶叶外观色泽的重要成分,会因高温和紫外线照射产生褐变〈脱镁叶绿素〉。以绿茶和轻发酵轻焙火的包种茶影响最大。
维生素 C:会因氧化而减少。茶叶中含水超过6%,或高温、日照都会使维生素C大量减少;除了茶汤颜色会褐变,滋味也不清爽。
儿茶素类:因吸湿而自动氧化,使茶汤滋味变淡,并有混浊的陈味。
茶黄素与茶红素类:因氧化而影响茶汤色明亮与鲜活度。
脂肪酸与胡萝卜素:因高温与空气中氧结合而产生酸味。
氨基酸:因氧化与茶多酚类结合而影响茶汤鲜活与甜度。以绿茶影响最大。
香气:因存放时间延长而降低。
茶叶的贮藏方法:
要诀:控制含水量、避免阳光直射、低温保鲜贮藏、脱氧真空包装。
外包装材质:不透光塑料袋、金属铁罐或纸罐、可隔绝空气的铝箔袋。
家庭保存:茶叶是可耐久存放的产品,只要保存得当,如:“保持干燥、避免吸入异味、避免阳光直射”等,均可长久存放。一般标示保存期限为两年。如果超过时间,只要不发霉,经过适当烘焙,除了没有原来“清香”味外,陈年茶汤仍别有一番滋味。
(一)塑料袋、铝箔袋贮存法
最好选有封口且为装食品用之塑料袋,材料厚实一点、密度高的较好,不要用有味道或再制的塑料袋。装入茶后袋中空气应尽量挤出,如能用第二个塑料袋反向套上则更佳,以透明塑料袋装茶后不宜照射阳光。以铝箔袋装茶原理与塑料袋类同。另外,将买回来的茶分袋包装,密封后装置于冰箱内,然后分批冲泡,以减少茶叶开封后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延缓品质劣变的产生。
(二)金属罐贮存法
可选用铁罐、不锈钢罐或质地密实的锡罐,如果是新买的罐子,或原先存放过其它物品留有味道的罐子,可先用少许茶末置于罐内,盖上盖子,上下左右摇晃轻擦罐壁后倒弃,以去除异味。市面上有贩售两层盖子的不锈钢茶罐,简便而实用,如能配合以清洁无味之塑胶袋装茶后,再置入罐内盖上盖子,以胶带粘封盖口则更佳。装有茶叶的金属罐应置于阴凉处,不要放在阳光直设、有异味、潮湿、有热源的地方,如此,铁罐才不易生锈,亦可减缓茶叶陈化、劣变的速度。另锡罐材料致密,对防潮、防氧化、阻光、防异味有很好的效果。
(三)低温贮存法
将茶叶贮存的环境保持在5度C以下,也就是使用冷藏库或冷冻库保存茶叶,使用此法应注意:
1. 贮存期六个月以内者,冷藏温度以维持0~5度C最经济有效;贮藏期超过半年者,以冷冻(-10至-18度C)较佳。
2. 贮茶以专用冷藏(冷冻)库最好,如必须与其它食物共冷藏(冻),则茶叶应妥善包装,完全密封以免吸附异味。
3. 冷藏(冷冻)库内之空气循环良好,以达冷却效果。
4. 一次购买多量茶叶时,应先予小包(罐)分装,在放入冷藏(冻)库中,每次取出所需冲泡量,不宜将同一包茶反复冷冻、解冻。
5. 由冷藏(冷冻)库内取出茶叶时,应先让茶罐内茶叶温度回升至与室温相近,才可取出茶叶,否则骤予打开茶罐,茶叶容易凝结水气而增加含水量,使未泡完之茶叶加速劣变。
陈年老茶
茶叶因为不当的贮藏而发生质变,但如果茶商以适当的环境保存茶叶,虽然因为时间因素会降低茶汤的清香与敏锐度,但其多酚类因为继续氧化聚合所产生的后发酵作用,会降低茶中咖啡因的苦味,使茶汤更醇厚,其中避免劣变的要诀在保持干燥,让茶叶中多酚物质以缓慢渐进方式演化,其对人体的功效如同正规制作的普洱茶一样,有降血脂、减肥、降血糖、暖胃、醒酒、生津止渴等民间相传功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提倡。
1. 茶叶含水量控制在3-5%才能作长时间的保存,,焙火及干燥程度与茶叶贮藏期限有相当重要关系;一般而言,焙火较重,含水量较低者可贮存较久。
2. 茶叶最适贮存期届满时,应取出再焙火。可洗净电饭锅至无味,拭干后倒茶叶于瓷盘或铝箔纸上置入电饭锅内,开关切至「保温」位置,锅盖半掩,适时翻动,约半天时间,茶叶由陈旧味转清熟香,以食拇指捏之即碎为宜,俟降温冷却后,始可再行包装贮藏。
3. 有人以微波炉干燥、烘焙茶叶,唯其加热时间短,且炉门需紧闭,火侯不易控制,常导致茶叶表面炭化或陈旧味未能逸散之缺点,技术上仍待克服。
4. 最稳当的方法是将珍藏的茶叶委请熟识的茶师或茶农代为焙火。
注意事项
1) 购好新茶,最好尽快装入茶叶罐中,但由于茶叶罐多有不良气味,所以装茶叶前先要去除罐中异味,方法是将少许茶放入罐中后摇晃,或将铁罐用火烘烤一下,茶叶放入罐时最好连同包裹茶叶的胶带一起放入。
2) 茶叶罐的选择亦需讲究,千万不可将用做其它用途的铁罐或磁瓮拿来装茶叶,亦不可使用易受光线照射的玻璃瓶,以免影响茶叶的品质。铁制的茶叶罐最好有内、外双重盖,密封度佳,极之适宜用作贮藏茶叶,但最宜使用密封性佳、不透气、不透光的锡罐。
3) 如果购买的茶叶量多,可将平日饮用的小部份放置于小罐中,剩下来的装在另一个罐中;如果放置陈年茶叶,更可用胶带将盖口封住,以达到百分百密封,但要定期每年烘焙一次。
4) 从罐中取茶时,切勿以手抓茶,以免手汗臭或其它不良气味被茶吸附。最好用茶匙取茶,或以一般家庭使用的铁匙取茶亦可,然而此匙不可用作其它用途。
5) 切勿将茶罐放于厨房或潮湿的地方,也不要和衣物等放在一起,最好是放在阴暗干爽的地方。 如果能谨慎贮藏茶叶,即使放上几年也不会坏,陈年茶的特殊风味可增添茶趣
的享受。
6) 如果购买多类茶种时,最好分别以不同的茶叶罐装置,并贴纸条于罐外,清楚写明茶名、购买日期、焙火程度、焙制季节等。
名茶博览
名茶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名茶具有烩炙人口的品质,独具特色的韵味,叱声中外的名誉,以及历史文化的悠久掌故。而名茶的成名,与优良的茶树品种,精湛的制茶手艺,优异的品质风格,以及名人的诗词歌赋所分不开的。
而名茶一般可分为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饮用者共同喜爱,认为其与众不同。
(二)历史上的贡茶,至今还是存在的。
(三)国际博览会上比赛得过奖的。
(四)新制名茶全国评比受到好评的。
也可分为三大类说明:
(一)传统名茶:
主要是历史上的贡茶,持续生产至今,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茶。
(二)恢复历史名茶:
是指历史上曾有的名茶,后来因为某些原因而消失,近现代才重新恢复名声的名茶,如徽州松罗茶、蒙山甘露茶等。
(三)新创名茶:
近现代新创的名茶,饮用者共同喜爱,有着与众不同的风味,如江西名茶、高桥银峰等名茶。
名茶有他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因此,有历史名茶和现代名茶的差异,以及地方名茶和全国名茶的区别。
在种类繁多的名茶中,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中国十大名茶,包括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及凤凰水仙十种作为代表,并介绍于下。
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山区的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故有「狮」「龙」「云」「虎」「梅」五品著称,并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茶名。因此西湖龙井茶,正是「三名」巧合,「四绝」俱佳。
龙井茶品质特点为,色绿光润,形似碗钉,藏风不露,味爽鲜醇,采摘十分细致,要求苛刻。在产品中因为产地的分别,品质风格略有不同。龙井茶极品,产量很少,异常珍贵,常见的龙井茶,历史上又分「莲心」,「旗枪」,「雀舌」等花色。
1965年后浙江省茶叶公司便将「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统称为「西湖龙井」,不过其中还是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最富盛名。
洞庭碧螺春
碧螺春,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的洞庭山,以花香果味,芽叶细嫩,色泽碧绿,形纤卷曲,满披茸毛,为古今赞美。碧螺春原称「吓煞人香」,清朝康熙皇帝以其称不雅,就按茶色碧绿,卷曲似螺,又采制于春分到谷雨时间,故命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采摘十分细嫩,生产季节性很强。春分开始采茶,到谷雨碧螺春采制结束,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极品为碧螺春,其特色嫩摘、精剔、细致、色香味形俱佳,故有「一嫩三鲜」之称。所谓一嫩是芽叶嫩,三鲜是色、香、味鲜。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太平县猴坑,位于湘潭南面山麓,属黄山山脉。境内海拔1000公尺,湖漾溪流,山青水秀,颐然成画。此地产制「尖茶」,尖茶中的极品「奎尖」,以品质优异获得赞赏,后来加以改进提高,并冠上地名,称为「猴魁」。
猴坑遍生兰草花,花香逸熏,对茶叶品质形成有利的影响,味厚鲜醇,回干留味,冲泡杯中芽叶成朵,生浮沉降,与叶翠汤明相映成趣,并有兰花为特质。
猴魁的外形,叶里顶芽,有「两刀夹一枪」、「二叶抱一芽」、「尖茶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弓弯」之称。芽藏峰露尖,顶尖尾削形成两端尖细的特殊形状。
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产于安徽省著名风景名胜地黄山,黄山素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号称黄山「四绝」。其茶园分布在拔约1000公尺左右的挺拔壮观如画的山间,山区气候温和,年均温14到17度,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不过在松、石、云、泉之外,还有另一绝,那就是轻香冷韵的黄山云雾茶。
黄山毛峰以香清高,味鲜醇,芽叶细嫩多毫,色泽黄绿光润,汤色明澈为特质。冲泡细嫩的毛峰茶,芽叶竖直悬浮汤中,然后除除下沉,芽挺叶嫩、黄绿鲜艳,且黄山毛峰耐冲泡,冲泡五六次,香味犹存。
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地区的金寨县,品质以斋云山蝙蝠洞所产最优,故又称「斋云瓜片」。依产地不同分为「内山」、「外山」,内山是指斋云山的黄石、里冲等地,内山所产的品质优于外山。
瓜片茶是由柔软的单叶片制成,茶味鲜爽回干,汤色青绿明澈。采摘鲜叶制造瓜片茶须待顶芽开展,若采摘带顶芽的,采后要将芽叶摘散,称作「扳片」,分别制造,凡是以顶芽制成品称「攀针」或「银针」。以第一叶制造的成品称「瓜片」或「提片」;以第二、三叶的制成品称为「梅片」;而以嫩茎制成品为副茶,称为「针把子」。
君山银针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省岳阳市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中一个秀丽的君山岛上。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亮,芽壮多毫,条直匀齐,着淡黄色茸毫,香气高而清纯。
他的采茶季节性强,采摘十分细致。早在清代,君山茶就有「尖茶」和「兜茶」之分。采回的芽叶,要经过拣尖,把芽头和幼叶分开。芽头如箭,白毛茸然,称为尖茶。此种焙制成的茶,作为贡品,则称为贡尖。拣尖后,剩下的幼嫩叶片,叫做兜茶,制成干茶称为贡兜,不作贡品,也由芽头制成。
1952年设国营君山茶场产制君山银针茶。该地产茶始于唐代,清朝纳入贡茶。一斤银针便约有三万个茶芽。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境内多山,自然环境适合茶树生长,优良茶树品种较多,而以铁观音种作原料制造出来的乌龙茶,独具特色,是中国鸟龙茶的极品,又称安溪铁观音,素富盛誉,叱声中外,特别是在闽南,粤东和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社会,享有极高的声誉,备加珍贵。
铁观音香高郁持久,味醇韵厚爽口,齿颊留香回干,具有独特的香味风韵,评茶上称为「观音韵」,简言「音韵」,其茶叶质厚坚实,有「沉重似铁」之喻。品尝铁观音时,领略「音韵」,是品茶行家和乌龙茶爱好者的乐趣。铁观音由于香郁味厚,故耐冲泡,因此有「青蒂、绿腹、红娘边、三节色、冲泡七道有余香」之称。
凤凰水仙
凤凰水仙,产于广东省潮安县凤凰山,海拔在1100公尺以上,属海洋性气候,年均温17度,年降水量2000mm,土质为黄土壤,是茶树良好的生长环境。
凤凰水仙由于选用原料优次,制造工艺精细程度不同,按成品品质,依次分为凤凰单丛、凤凰浪菜、凤凰水仙三个品种。凤凰水仙味醇厚回甘,香芳浓烈持久,汤澄黄明澈,叶呈「绿叶红镶边」,外形状挺,色泽金褐光润,泛朱砂红点。以小壶泡饮浓香扑鼻。
祁门红茶
祁门红茶,产于安徽省祁门县,产地在历口、闪里两地为大宗。属于工夫红茶,主要以优良品种储叶种的芽叶制成,约占70%;其次为柳叶种,约占17%。所制红茶香气特高,汤红而味厚。 其外形细紧纤长,完整匀齐,有峰毫,色泽乌润匀一,净度良好,精制精造是「工夫」茶称谓的来源。
红遍全球的红茶中,祁门红茶独树一职,百年不衰,以高香形秀著称,博得国际市场的称赞,奉为茶中佼佼者。并把祈门红茶和印度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乌伐的季节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茶,而祈门红茶的地域性香气称为「祁门香」,誉为「王子茶」、「茶中英豪」、「群芳最」。
祁红在1915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牌奖章,创制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优异的品质风格,叱声中外。祁红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真是天时、地利、人勤、种良、得天独厚,所以祁门一带大都以茶为业,上下千年,始终不败。祁红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芬芳常在。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省信阳地区。所谓「五山两潭」为主要产地,就是车云山、震雷山、云雾山、天云山、脊云山和黑龙潭、白龙潭。这些地区属于大别山区,海拔800公尺以上,溪流纵横,云雾多,为制造独特风格的茶叶提供了天然条件。
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直清香,汤绿味浓,芽叶嫩匀,色绿光润。
采摘是制好毛尖的第一关,以一芽一叶初展为特级;一芽二叶为一级;一芽二、三叶为2到3级。毛尖炒制操作法,兼收并蓄了瓜片茶与龙井茶的部分操作,其杀菁使用炒帚,为瓜片茶炒法的演变;其炒条使用理条手法,为龙井茶炒法的演变。
其它地区性名茶介绍
黄山名茶:黄山市所辖的三区四县是闻名中外的茶叶之乡,开发的新老名茶有30多个品种,其中祁红、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均在中国十大极品名茶之列;屯绿、黄山银钩、顶谷大方也多次荣膺国际金、银奖。
屯绿:屯溪绿茶,简称“屯绿”,是皖南地区数县采制绿茶的统称。因黄山市辖诸县和相邻县的绿茶以前均在屯溪茶市总经销转口,故称之为“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的制作,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种茶采制精细,鲜叶原料多为一芽二叶或三叶嫩梢,制作方法分炒青和烘青两种。炒青是将鲜嫩叶揉捻以后,在茶锅里炒制成茶,用这种方法制成的绿茶芬香馥郁,茶汁浓厚,汤色碧绿清新。烘青是鲜叶揉捻以后,在烘笼里用木炭烘制成茶。烘青的特点是颜色深厚,茶叶醇和,汤色明净。“屯溪绿茶”是黄山市大宗出口产品,是我国炒青中出类拔萃的品种。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屯绿”就誉满国内,并销往欧洲和美国。
1949年以后,"屯溪绿茶"的生产销售进入了新的时期,品种不断创新, 畅销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9月,
在雅典举行的第二十七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大会上,"屯绿"获得银质奖。
黄山银钩:中国名茶中的新秀。1972年首创于歙县大谷运乡,1979年定型。因茶体弯曲似钩,毫白如银而得名。黄山银钩的主要产地在大谷运乡的双河口村和木岭后村,茶园多分布在黄山山脉的茂林幽谷之中,土壤肥沃,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终年云雾弥漫,四季百卉溢香,是茶树生长得天独厚的地方。黄山银钩原料是茶树良种“滴水香”,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制法,精采黄绿油润,高香持久,味浓鲜醇,回味甘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完整。经安徽省级鉴定,曾在绿茶品种中,名列省级名茶第一名。
顶谷大方:顶谷大方系中国名茶。“顶谷大方”为“老竹大方”茶中的极品, 产于歙县老竹岭和福全山。“顶谷大方”外形挺秀光滑,色泽翠绿中微微泛黄,芽藏不露,金色茸毫披满全身,冲泡后香气高绵长,回味甚佳。顶谷大方又名竹铺大方、拷方、竹叶大方。它对消肥减胖有特效,故被誉为茶叶中的“减肥之王”,还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年产约3吨, 1986年被定为国家礼品茶。
万盛茶叶(重庆市):万盛现有茶园面积1200余亩,年产茶叶近1000吨。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较多,有丛茶、川茶、云茶、福顶茶等27个系列。加工的茶叶品种有:绿茶(炒青、烘青)、茉莉花茶、红碎茶、乌龙茶等20余个品种。在万盛区生产的众多茶叶品种中,尤以"景星碧绿"、"滴翠剑茗"、"菊花春"、"白花银针"等名茶闻名。
景星碧绿:"景星碧绿"以"成茶色泽翠绿光润,汤色碧绿,芽叶嫩绿,内质香气清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全芽整叶,条形紧秀,匀直显锋毫"而久负盛名,被加载《中国名茶志》一书中。
滴翠剑茗:滴翠剑茗自1997年创制以来,就以其独特的扁平外形和汤色绿亮、香气高纯、滋味鲜醇等特点独树一帜,并于当年在全国第二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2000年8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上,"滴翠剑茗"又以其独特的品质博得各国茶叶专家的青睐--经韩国茶人联合会、第二届国际名茶评审组织委员会的中、日、韩及台湾省茶叶专家密码审评,荣获第二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
福建茉莉花茶:茉莉花茶被誉为“天下第一香”,是中国的特种名茶。福建茉莉花茶选用上等绿茶为原料,配窨天然茉莉鲜花精制而成,产品芬芳浓郁,醇甘鲜爽,水色明净,叶片嫩绿,又称香片。
福州传统窨茶工艺,制作茶叶香、味和色泽均佳。明清时代便销往华北各地,远销海外。茉莉花茶名产有十几种,闽毫茉花茶、明前绿茉莉花茶、银毫茉莉花茶、春风茉莉花茶等都为地方名牌产名,内销全国各地,外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白毫银针:白毫银针,属于白茶类,即微发酵茶,是中国福建的特产,被称作“白茶极品”。过去因为只能用春天茶树新生的嫩芽来制造,产量很少,所以相当珍贵。现代生产的白茶,是选用茸毛较多的茶树品种,通过特殊的制茶工艺而制成的。
白毫银针的采摘十分细致,要求极其严格,有号称“十不采”的规定,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时不采、细瘦芽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不采、人为损伤不采、虫伤芽不采、开心菜不采、空心芽不采、病态芽不采。
白毫银针由于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制成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命名为“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约一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味怡人,饮用后口感甘香,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自毫银针味温性凉,有健胃提神之效,法湿退热之功,常作为药用,有降虚火,解邪毒的作用,常饮能防疫祛病。对于白毫银针的药效,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有很好的说明:“太佬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需凉,功同犀牛,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白毫银针在海外也被视为珍贵。
武夷岩茶:武夷山素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武夷山所以蜚声中外,不仅仅由于它的风景秀丽,还在于它盛产武夷岩茶。“武夷不独以水之奇而奇,更以茶产之奇而奇”。
武夷从唐朝生产蒸青团茶起,至明末罢贡茶之后,武夷茶叶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积历代制茶经验的精髓,创制了武夷岩茶。
产茶地点不同分别:正岩茶,半岩茶,洲茶。正岩茶指武夷中心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品质香高味醇厚,岩韵特显。半岩茶指武夷岩边缘地带所产的茶叶,其岩韵略逊于正岩茶。洲茶泛指崇溪,九曲溪,黄柏溪溪边靠武夷岩两岸所产的茶叶,品质又低一筹。
武夷岩茶制造方法独特,工艺精巧,兼有红,绿茶制造原理的精华。在制造过程中即精选适制的茶树品种,严格采摘标准,又运用精湛细致的焙制技术。
岩茶焙制的工序为: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岩茶的做青,摇青与做手交替进行。将晒青后的茶青置于水筛或摇青机中,不断回旋和翻动,使叶缘磨擦,摇青次数从少到多,力量从轻道重,间歇时间从短到长,周而复始,反复5~7次,后期摇青不足辅以双手轻拍做手。全程8~12小时。因茶树品种,气候,晒青程度等不同,做青次数,程度也不同,既“看青做青”“轻萎凋重摇”“重萎凋轻摇”。岩茶的烘焙特点是,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形成特有的火功。
武夷岩茶的泡饮,别具一格。“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噱咽,先嗅其香,再试其香,徐徐咀嚼而体贴之”(《随园食单》)。开汤第二泡香才显露。茶汤的香气自口入,从咽喉经鼻孔呼出,连续三次,所谓“三口气”,即可鉴别岩茶的上品的香气。更有上者“七泡有余香”。
台湾名茶:文山包种茶,文山色种茶属轻发酵茶类,外观呈条索状,色泽墨绿。如果说绿茶忠于原味,纯凈自然宛如天真无邪的「纯真稚子」,那讲究香气务必要清扬,滋味要甘醇活泼的文山包种茶,就该形容为是含苞待放的「青春少女」。喝了绿茶令人顿生幽旷清寂、恬淡自适的感觉,而喝了文山包种茶则令人产生一种愉悦活泼的清扬气息。如果说绿茶忠于原味是它的典型特征,那文山包种茶清扬的香气就是它典型的特征。世界上没有一种茶类像文山包种茶如此讲究香气品质,这种茶可以号称是世界上最讲究香气品质的茶类。文山包种茶的加工,不论从加工层次或手法来论,它就像呵护情窦初开的少女,极尽温柔体贴、小心翼翼,很少茶类像文山包种茶的制造需要这样轻手轻脚,一路小心呵护到底。由于轻发酵茶,文山包种茶大部分的成分也未氧化,所以风味比较趋近于绿茶,而介于绿茶与冻顶乌龙茶中间。典型的文山包种茶特征是︰第一香气一定要清扬,带有明显的花香,第二滋味要活泼甘醇,第三茶汤要呈亮丽的绿黄色。总之,如果您想要有那种一下子就令你飞扬奔放、激越愉快的感觉,那您就该喝文山包种茶看看。
冻顶乌龙茶:冻顶乌龙茶是目前台湾名气最响亮,同时也最受消费市场青睐的茶类,冻顶乌龙茶属部分发酵茶类当中的一种,实际上应属「半球型包种茶」,然而长久以讹传讹的结果,大家普遍误以为冻顶乌龙茶为「乌龙茶」。与冻顶乌龙茶同属「半球型包种茶」者如松柏长青茶、竹山(或杉林溪)乌龙茶、梅山乌龙茶、玉山乌龙茶、阿里山珠露、阿里山乌龙茶、龙泉茶、金萱茶、翠玉茶、四季春、高山茶……等,其实都隶属部分发酵茶类当中的半球型包种茶,这种茶是目前台湾产制最多也是最主要的茶类,它的发酵程度较文山包种茶稍重(成熟),外观呈紧结墨绿之半球状,加工过程繁复精细,极耗人力。不论从加工层次或加工手法,乃至于品质特征来看,冻顶乌龙茶绝然像是风韵十足,妖娆妩媚的「窈窕淑女」,与绿茶和文山包种茶比较,冻顶乌龙茶的加工层次和加工手法相对较世故成熟许多,绿茶像全然不经世事的纯真稚子,所以保留最原始新鲜纯净的风味,而文山包种茶略经发酵(约十%之发酵程度),像初探人生世事的青春少女,呈现清扬奔放的气息,但仍不失纯真,冻顶乌龙茶则是已历经些许沧桑世事,发酵程度已达三○%左右,所以呈现较成熟也世故和矫揉虚情的风味。典型冻顶乌龙茶的特征是喉韵十足,带明显的人工焙火韵味与香气,饮后令人回味无穷,宛如窈窕淑女之情深意长、风韵绵延。如果文山包种茶是世界上最讲究香气的茶类,那冻顶乌龙茶则是最讲究喉韵的茶类。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那显著的焙火韵味和香气就不是典型的冻顶乌龙茶特征,然而,除非您喜欢这种高度人工再加工焙火而产生出来的烘焙香气与韵味,否则建议您最好暂时先不要喝冻顶乌龙茶,尤其近几年台湾冻顶乌龙茶之加工(含上述提及的所有半球型包种茶及冻顶乌龙茶)几乎可以说已达走火入魔的地步,全赖烘焙以产生香气,这样加工出来的茶,全然失去了茶叶固有的原来清香和纯真,同时对茶叶的本质特性,也形成过度加工和矫饰虚假的风味。只是如果您喜欢享受那种喝了后,令人回味无穷,恍若苦尽甘来,云淡风清,情意绵延的意境,那选择冻顶乌龙茶将会是最佳抉择。
白毫乌龙茶:严格说来,在茶叶的分类上,若要说是真正的乌龙茶,只有白毫乌龙茶才算是真正的「乌龙茶」。白毫乌龙茶(又名椪风茶、东方美人茶、香槟乌龙茶)可以号称是全世界最贵的茶,它亦属部分发酵茶类当中发酵程度较重的一种茶,这种茶的特征,不仅加工精细,最大的特征是︰1.别的茶类做一斤(六百克)只需约一千至二千个茶芽即可制成,而白毫乌龙茶却需至少三至四千个茶芽才能制成,几乎全部由鲜嫩的心芽所制成。2.白毫乌龙茶只限产于夏季,限产于台湾新竹县北埔、峨嵋及苗栗县头份等地,限用青心大冇品种,限用手采茶菁,且唯有经小绿叶蝉感染者才能制成较佳品质之白毫乌龙茶,从以上诸多条件限制,造就白毫乌龙茶不但亟其名贵稀少,且为典型之台湾名茶中之名茶,特产中之特产,全世界绝无仅有,只有台湾新竹、苗栗才有的特产。
白毫乌龙茶的品质特征,由于它是半发酵茶类当中发酵程度较重的一种茶类,所以它不会像其它半发酵茶很容易带有一种令人不快的「生菁臭」或「臭菁味」,又加工过程必须采较低温炒菁和干燥处理,所以不会像冻顶乌龙茶带有显著的焙火韵味。又由于全部都是采幼嫩芽叶制成,白毫乌龙茶亦含丰富之胺基酸,所以茶汤具有明显的甘甜爽口之滋味,再者由于采重发酵处理,儿茶素几乎一半以上被氧化,所以不苦不涩。典型的白毫乌龙茶品质特征必须是香气带有明显的天然熟果香,滋味具蜂蜜般的甘甜后韵,外观艳丽多彩具明显的红、白、黄、褐、绿五色相间,形状自然卷缩宛如花朵,泡出来的茶汤呈鲜艳的琥珀色,它的品质特点比较趋近于红茶,而介于冻顶乌龙茶及红茶间。怎样形容白毫乌龙茶的品质特征,由于它的加工比较成熟(发酵较重),远较文山包种茶和冻顶乌龙茶发酵更重,同时其香味成分大部分是由发酵后所生成,风味更趋近于成熟的韵味,更由于它的名贵稀少,所以只能一句︰宛如雍容华贵、风华绝代的「中年贵妇」足堪形容。喝白毫乌龙茶令人产生那皇宫贵族豪华气派高不可攀的气息,这也就是为什么早期白毫乌龙茶外销至英国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品尝后,赞不绝口,而特地命名为「东方美人茶」的缘由。
金萱茶、翠玉茶、四季春和青心乌龙:金萱、翠玉、四季春和青心乌龙是茶树品种名,也是台湾目前茶市场常听见的「茶名」。这四大品种再加上青心大冇为日前台湾栽种面积最多的茶树品种。由于这四大品种制造出来的条型或半球型包种茶(俗称乌龙茶),各具有独特风味和品质特征,因此常被茶商或茶行和茶农独立出来命名及进行分级包装,实际上这四大品种制造出来的茶叶俱为包种茶类。金萱即台茶十二号,翠玉为台茶十三号,刚推出这两个品种时,曾在台湾半发酵茶市场极度风行一时,金萱茶最大的品质特征即俱一股浓浓的天然「奶香」,这种天然的奶香很少茶类可以做得出来,只有金萱茶有此特征,消费者如果喜欢尝试这种「奶香」可以去选购或点选金萱茶试试看。翠玉茶则俱强烈的野香,所谓「清香扑鼻」就是翠玉茶的典型特征,有时候翠玉茶可以做出类如「野姜花香」的香气特征。四季春则是近七、八年台湾逐渐受瞩目的茶,其特征是早春、晚冬和一年四季皆可产制,再加上四季春茶其有清扬浓烈的香气,所以甚受消费市场青睐,唯滋味稍苦涩。青心乌龙是目前台湾栽种面积最广,也是长久以来一直最受台湾茶叶消费市场欢迎的茶,香气清扬、滋味醇和、不容易有缺点是青心乌龙茶最大特征,所以这四大品种制造出来的包种茶,以青心乌龙制成者通常价格较昂贵,其次为金萱或翠玉,再次为四季春。总之,如果您到茶区或茶行、茶艺馆选茶买茶,记得金萱茶带天然奶香,翠玉茶俱清扬的野香,四季春则具浓烈的清香,但滋味稍苦,而青心乌龙是滋味醇和、香气馥郁、高品质高价位的茶。
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地跨四川省名山,雅安两县的蒙山。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被为茶中故旧,名茶先驱。
蒙顶茶,是蒙山所产各种花色名茶的统称。唐代开始成为贡茶,早期的贡品。,大都为细嫩的散茶,品名有雷鸣、雾钟、雀舌、鹰嘴、芽白等。以后又有凤饼、龙团等紧压茶,后来又出现甘露、石花、黄芽、米芽、万春银叶、玊叶长春花色品种。其中石花、黄芽属于黄茶类,其余属烘青绿茶。民国初年,以生产黄芽为主,故称蒙顶黄芽,为当时蒙顶茶的代表。
普洱茶:普洱茶因集散地的地名而得名。普洱,是云南省思茅地区的一个县名,原不出产茶叶,但为云南南部的重要贸易集镇和茶叶市场。普洱茶的原料,主要产于云南澜沧江流域,尤以西双版纳一带最多。古时所谓的〔六大茶山〕,都分布于西双版纳地区。现代的普洱茶,包括普洱散茶和普洱紧压茶两大类。其原料,主要滇青茶。作为普洱茶原料的滇青毛茶,因采摘时期不同,分为春尖茶,二水茶和榖花茶。清明至谷雨所采的茶叶,称为春尖。芒种至大暑所采的茶叶,称为二水,又分细黑茶,二介茶和粗茶,为压制紧茶的原料。白露至霜降所采的茶叶,称为谷花,白毫特多,亦很细嫩,为制饼茶的原料。普洱散茶,以比较细嫩的滇青做主要拼配原料,经过普洱茶特有的后熟作用而成。普洱紧压茶,以细嫩的滇青为主要配料,还要选用不同等级的粗茶,作为里茶或称包心茶。目前普洱紧压茶的花色有沱茶,饼茶,方茶,紧茶,圆茶等。
世界茶王----【千两茶】:
高约 150cm
圆周约 72 cm
直径约 24 cm
重量逾千两
市价人民币约7万元
千两茶生产于湖南西侧安化县高家溪和马安溪一带,是为方便骡马长途运输而产制,千两茶的制法是先以人工挤压成型再用竹叶、棕榈叶....等包覆,最后以竹片及竹条加以重压捆扎而成。
千两茶主要驼销至内蒙古及黄土高原一带之游牧民族;是游牧民族于部落节庆、聚会及招待贵客时用来泡煮牛、羊奶茶的重要原料。
后来约于1948年左右因公路建设日渐开通顺畅,不再需要如此庞大之包装,而改生产约百两重之茶饼或茶砖,因此千两茶最新的产品至少有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年代约可分为150年、90年、70年50年...等。
由于千两茶的日渐稀少与罕有,目前已被列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台北县的坪林茶叶博物馆及禾茂茶叶亦珍藏有两支。曾有人试验将千两茶浸泡于水中,竟发现千两茶历经七年,其茶心依然干硬不受水气,由此可知遵循古法( 或称土法)所制的千两茶,在没有添加任何防腐或化学药剂的状况下,产存至今虽已超过50年已上的岁月,但其饮用起来仍旧味香天成、喉韵甘美,不输任何现代精制的茶品,令人不禁感佩前人苦心制茶所付出的血汗与劳力,谓千两茶为世界茶王确属名至实归。
中国茶园面积大约有一百余万公顷,其茶区分布南起北纬18度的海南榆林,北抵北纬37度的 山东荣城,西自东经94度的西藏茶隅,东至沿海各地。共包括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福建、云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贵州、江苏、陜西、河南、山东、甘肃、西藏、海南等19个地区的近千个县、市,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在此区域内地形复杂,气象万千,有山清水秀的东南丘陵,有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有云物缭绕的云贵高原,更有恒夏多雨的西双版纳和边陲海南。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是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二级茶区,是由各产茶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是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现在中国茶区为了便于指挥,实现科学种茶,并根据历史的、现在的、自然的、经济的、生产的的需要,将之划分为四大茶区。
江北茶区:位于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西起大巴山,东至江苏北部沿海。包括陇南、陜南、鄂北、豫南、皖北和苏北一带。此茶区长年气温较低,冬季时间较长,每年平均气温15到16度,冬季绝对最低温度为零下10度,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不均,茶树易受旱,使得茶树新稍生长时间较短,采茶时间只有180天左右,其茶区土壤多属黄棕壤或棕壤,是中国南北土壤的过度类型。此地区生长的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生产的茶类只是绿茶一种,茶叶品种有炒青、烘青和晒青。著名的茶叶有:六安瓜片、紫阳毛尖、信阳毛尖、霍山黄大茶等。
江南茶区:北起长江,南达南岭,东邻东海,西至云贵高原,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和安徽南部、江苏、湖北南部等地,是中国主要茶叶产区。其茶区分布在丘陵地带,少数在海拔较高的地区,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温15到18度,冬季绝对最低气温在零下8度左右,年降雨量1600mm,春夏季雨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到80%。此茶区生长的茶数以灌木型为主,还有少量小乔木型茶树,生产茶类齐全,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其中著名的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
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是最古老的茶区,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处于米仓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包括贵州、四川,云南中北部和西藏东南等地。此茶区地形复杂,海拔高低悬殊,多属高原,气候差别很大,大部分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范围。其气候特点是春早、夏热、秋雨,适合各种类型茶树生长,为中国外销碎茶的主要茶区,也是边茶的重要生产地,此外还生产绿茶、沱茶和花茶。
华南茶区:位于中国福建大漳溪、雁石溪,广东梅江,广西浔江、红水河,云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广东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东南部、海南、云南南部等地,是中国最适宜茶树生长的地区。该茶区主要属热带季风气候,境内高温多雨,长夏无冬,年均温为19到22度,最低月一月,茶树生长期10个月以上,年降雨量是中国茶区之最,在2000mm左右。茶树品种资源丰富,栽培品种以乔木型和小乔木型大叶种为主,灌木型中小叶种也有分布,主要生产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铁观音、凤凰单丛、西山茶等。
制茶历史
唐代的制茶方法
如欲窥中国制茶技术演进的全貌,从历代的茶书探索,即可得一完整的概念。唐朝以前因无专论的茶书,关于茶的总总,约只限于文人的吟咏,而对其基本认识则文献阙阙,故难以考证汉、魏、六朝制法究为如何?,不过由茶经第七章茶的逸事中,摘录北魏张揖所着广雅一文曰:「荆巴之间,采茶叶为饼状……。」由此可得知唐以前即做成饼状的团茶,这应是不会错的,至茶经出,即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原因即在此。对于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步骤。并列如下:
采茶
茶叶的采摘约在二、三月间,若遇雨天或晴时多云的阴天都不采,一定等到晴天才可摘采,茶芽的选择,以茶树上端长得挺拔的嫩叶为佳。好品质的茶树多野生于奇岩峭壁上,为了采得佳茗,经常要跋山涉水,承受体力的劳累。那时又无采茶工人,茶师通常是自己背着茶笼上山采茶,神异记中曾记载茶人虞洪入山采茶,遇到仙人丹丘子指引佳茗产地,并求以茶祀之的故事。
蒸茶
采回鲜叶放在木制或瓦制的甑牛(蒸笼)甑又放在釜上,釜中加水置于鼍上,蒸笼内摆放一层竹皮做成的箄,茶菁平摊其上;蒸熟后将箄取出即可。
捣茶
茶菁既已蒸熟,趁其未凉前,尽速放入杵臼中捣烂,捣得愈细愈好,之后将茶泥倒入茶模,模一般为铁制,木模则较不常用,模子有圆、方或花形,因此团茶的形状有很多种。
拍茶
茶模下置檐布(檐是褶文很细,表面光滑的绸布)檐下放石承(受台),承一半埋入土中,使模固定而不滑动。茶泥倾入模后须加以拍击,使其结构紧密坚实不留有缝隙,等茶完全凝固,拉起檐布即可轻易取出,然后更换下一批凝固的团茶,水份并未干燥,先置庄莉(竹篓)上透干。
焙茶
团茶水份若未干,易发霉,难以存藏故须焙干以利收藏。掠干后的团茶,先用棨(锥刀)挖洞,再用竹扑将已干的茶穴打通,最后用一根细竹棒将一块块的团茶串起来,放在棚(木架)上焙干。焙炉掘地二尺深,宽二尺半,长一丈,上有低墙。焙茶的木架高一尺,分上、下二棚,半干的团茶放在下棚,全干燥后则移到上棚。
穿茶
焙干的团茶分斤两贯串,如中国古代的铜钱中有圆孔或方孔,可用线贯穿成串,以便贮蓄或携带,团茶因中间有孔穴,故可穿成一串,较利于运销。江东削竹穿茶,陜西则缝合榖皮来穿茶。江东将一斤的团茶穿成一串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陜西则以一百二十片团茶为「上穿」,八十片为「中穿」,五十片为「小穿」。
藏茶
团茶的贮藏是件重要的工作,若收藏不当则茶味将大受影响。育器是用来贮茶的工具,它以竹片编成,四周并糊上纸,中间设有埋藏热灰的装置,可常保温热,在梅雨季节时可燃烧加温,防止湿气霉坏团茶。
宋代的制茶方法
唐代均以苯青团茶为主,依形状可分为八种等级(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撬圣及霜荷型等,前二种为上极品,后二种为粗级品),至宋代对茶的品质更为讲究,宋帝皆嗜茶饮,尤其是宋徽宗赵佶,他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对茶也有深刻的研究,手着「大观茶论」谈论茶事,更不惜出重金以寻新品种的贡茶,因此团茶种类不断翻新,据宣和北苑贡茶录所记,贡茶在极盛时,有四十余种品类,且在制茶技术更有一大步的进展。
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宋团茶制法是采、拣芽、榨、研、造、过黄等七个步骤。
采茶
由于贡茶的大量需求,得训练一批采茶工担任采茶的工作,采茶要在天明前开工,至旭日东升后便不适宜再采,因为天明之前未受日照,茶芽肥厚滋润如果受日照,则茶芽膏腴会被消耗,茶汤亦无鲜明的色泽。因此每于五更天方露白,则击鼓集合工人于茶山上至辰时(约七点)鸣鉎收工,这是为控制茶叶品质,怕有人为增斤两,摘取不合格的茶芽。采茶宜用指尖折断,若用手掌搓揉,茶芽易于受损。由此亦可见其制作态度的认真。
拣芽
茶工摘的茶芽品质并不十分齐一,故须挑拣,如茶芽有小芽、中芽、紫芽、白合、乌带等五种分别。形如小鹰爪者为「小芽」,芽先蒸熟,浸于水盆中只挑如针细的小蕊制茶者为「水芽」,水芽是芽中精品小芽次之,中芽又下,紫芽、白合、乌带多不用。如能精选茶芽,茶之色、味必佳,因此拣芽对茶品质之高低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对品质的注重更在唐人之上。
蒸茶
茶芽多少沾有灰尘,最好先用水洗涤清洁等蒸笼的水滚沸,将茶芽置于甑中蒸。蒸茶须把握得宜过热则色黄味淡,不熟则包青且易沉淀,又略带青草味如何才能中庸适当,这大概和茶师的制茶经验与技术有很大的关系吧。
榨茶
蒸熟的茶芽谓「茶黄」,茶黄得淋水数次令其冷却,先置小榨床上榨去水份,再放大榨床上榨去油膏,榨膏前最好用布包裹起来,再用竹皮捆绑,然后放在榨床下挤压,半夜时取出搓揉,再放回榨床,这是翻榨,如此彻夜反复,必完全干透为止,如此茶味才能久远,滋味浓厚。其动作类似今之团揉,也许散茶的团揉即由此蜕变也未可知。
研茶
研茶的工具,用柯木为杵,以瓦盆为日,茶经挤榨的过程,已干透没有水份了,因此研茶时每个团茶都得加水研磨,水是一杯一杯的加,同时也有一定的数量,品质愈高者加水愈多杯,如胜雪、白茶等加十六杯加,每杯水都要等水干茶熟才可研磨,研磨愈多次茶质愈细,因此宋代可用茶末直接烹黠,茶末可连同汤一起引用。除了小龙凤加水四杯,大龙凤二杯外,其它均加十二杯水,研茶的工作得选择腕力强劲之人来做,但加十二杯水以上的团茶,一天也只能研一团而已,可见其制作的费时及费事了,然其品质的精细也是唐代团茶所望尘莫及的。
造茶
研过的茶,最好手指戳荡看看,一定要全部研得均匀,揉起来觉得光滑,没有粗块才放入模中定型,模有方的、圆的、花形、大龙、小龙…………等,种类很多,达四十余种之多,入模后随即平铺竹席上,等「过黄」最后这道手续了。
过黄
所谓「过黄」是干燥的意思,其程序是将团茶先用烈火烘焙,再从滚烫的沸水撂过,如此反复三次,最后再用温火烟焙一次,焙好又过汤出色,随即放在密闭的房中,以扇快速搧动,如此茶色才能光润,做完这个步骤,团茶的制作就完成了。
从上面的制造过程看来,较唐朝的团茶更为细致,而其种类也不断翻新,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宋朝末年其种类也不断翻新,更由于宋代饮茶风气昀普遍,名茶不下百种之多,技术上也有突破的发展,宋朝末年发明散茶制法,于是制茶法由团茶发展到散茶,使得茶的制法和古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燮,到元朝团茶渐次淘汰,散茶则大为发展,末年时又由「蒸菁法」改为「炒菁法」,明时团茶已不再流行,炒菁散茶则大为流行。许次纾「茶疏」所载者,即为炒菁制茶法,一直到现在还是使用炒菁法,只是技术上,作业上更科学化、更创新,发展至今,速溶茶(茶精)的问世,对平日饮茶解渴与保健,确是相当便利。
现代的制茶方法
「茶的制造」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有人说「好茶可遇不可求」,对讲究品茗的人而言,也的确如此。因为要制出高品质的茶叶,必须要各方面的条件相互配合得宜,才能令人「余味绕口」;好茶入口,不仅令人心旷神怡,对品茗者而言,其滋味确是能令人回味无穷。
「天、地、人」三者是制茶最重要的条件,唯有三者能充份配合,才可制出高品质的茶叶。所谓「天、地」是自然条件,天是「天时」,也就是气候,茶树性喜温暖多雾的天气,平均温度以十五度到二十度最为理想,地是「地利」,也就是土质,茶树生长的最佳场所是高岩峭壁,终年饱受云雾滋润,所以茶树一般都生长在山坡地。茶树是否能得「天时与地利」,对于成茶品质的好坏,有很大的影响。
天地的因素已配合完整了,再下来就是「人和」,所谓「人和」就是栽培技术与制茶技术。首先,茶叶「采摘的时机」也是决定品质的要素,至于摘下来的茶菁如何去制造,才能将茶的特色完全表现出来,那就要看茶师的技术了;比如萎凋的时间,酦酵的程度、烘焙的次数与时间等,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必须根据经验与当时的情况来决定。这种制茶的技术,不是用文字或学理可以完全说清楚的,因为它是一门既灵活又深奥的学问。所以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师,是相当难得的。
在机器末发明前,制茶的程序完全由人工来进行;因此产量并不多。但自从使用制茶机器以后,几乎每户自产自制茶农们皆有完善的机械设备;因此,有些过程机械代替了人工,产量遂而大为提高,价钱也因此较适合一般家庭的消费。
尽管有自动化机械的代劳,但注重品质的高级茶,有些部份还是需用人力照顾,制茶的工作仍是相当的辛苦,尤其是半酦酵茶的制造,除了要有精巧的技艺外,更要有绝大的耐心,因为从茶菁的处理到成茶,约需九小时~十五小时,任何过程都要小心谨慎,不得大意或掉以轻心且制茶的工作,经常是在深夜进行,全家人彻夜不眠,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人们都已入梦乡,但茶农们还辛苦的工作着,一直工作到天亮才入睡是常有的事,因此当我们细品茶味,陶醉在馥郁的茶香中时,千万别忘了茶农们制造的艰辛。「一丝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而茶又何尝不是「滴滴皆艰辛」呢?!
成茶的种类很多,每种茶的制作过程虽不尽相同,然而也不是完全不一样。茶可分为全酦酵、半酦酵及不酦酵三种。而其制造过程也可依此分为三大类,即红茶绿茶、青茶(半酦酵茶)等三组不同的制造程序。虽同属半酦酵茶,其制法大同中还是有小异,例如乌龙茶与铁观音也不完全一样,而其差别只在炒菁以后焙干及团揉的次数不同而已。其细微差异处的分辨应是茶师的事情,一般人只要能大略了解其程序也就足够了。
制茶工艺
萎凋:
使叶质柔软,可塑性大,便于造形。
作青:
摇青与堆置交替进行,由摇青与晾青两个过程所组成。
摇青:
将萎凋的茶叶放在竹筛内,来回筛动,使叶片边缘经过摩擦,叶缘细胞受损,经摊置失水,叶中多酚类在霉的作用下,渐渐氧化,形成茶叶特有的品质。
铁观音宜重摇,延长作青时间;摇青5~6次,使叶缘成朱砂红色,叶中呈黄绿色(半熟香蕉皮)。
摇青过程中,组织因振动而增加细胞吸水力,茎梗的水分往叶脉、叶片输送,香味及可溶性物质输送到叶片,水分由叶片蒸发,摇青后叶子恢复舒张状态,称为「还青」。还青后静置晾青,水分继续蒸发,又呈萎凋状态,经过5~7次摇青、晾青交替进行,叶片呈绿叶红边,状如汤匙状,外观硬挺,手感软,散发出浓郁桂花香,即为作青的适度。
摇青先轻后重,以免梗叶折断造成死青。
晾青时间先短后长,摊青先薄后厚。
作青室温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80﹪左右。
杀青:
是利用高温处理新鲜的茶叶,使之变软,保持绿色,并失去一部份水分,便于揉捻。
温度:280~300℃。
目的:利用高温杀死青叶中的催化霉,使没失去活性,保持叶片绿色,借热化学反应,消除叶中青臭、苦、涩味,转化为具有花香醇味的杀青叶。
揉捻:
茶叶含水量60﹪为宜,适于整形;提高叶温,揉捻可塑性增强。
闷堆:
将锅炒的茶叶,堆积盖布闷黄。
发酵:
决定茶叶色、香、味品质的关键。
发酵由揉捻开始,因揉捻的压力作用,叶细胞受损,多酚类霉促氧化受损,聚合加速进行,而开始发酵。
发酵温度初期32℃~40℃。后期15℃~18℃。
发酵初期氧化速度大,要充分供氧,室内宜通风良好。
干燥:
第一阶段:蒸发水分,制止促霉作用,失水快,含水量60﹪左右降至47﹪左右,利于除去异杂气味,提高温度,增加通风量。
第二阶段:整形(揉捻),含水量降至18﹪左右。
第三阶段:足干,含水量5﹪左右。
干燥温度80℃~130℃左右。
现代制茶过程
采摘:
采摘是用食指与姆指挟住叶间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弹力将茶叶摘断,采摘时间以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三时前较佳,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目前则另有单人式、双人式采茶机,可利用机械采茶,既省力且快速。
日光萎凋:
采摘下来之茶菁须于日光下摊晒,或利用热风使茶菁水分适度蒸散,减少细胞水分含量,降低其活性并除去细胞膜之半透性,而胞细中各化学成分亦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引起发酵作用的进行,搅拌后摊平于笳苈上。
炒青:
茶青萎凋至适当程度即以高温炒青破坏叶中酵素活性停止发酵的继续进行,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青味,而鲜叶亦因水分的蒸散而便于揉捻。
揉捻:
将炒青后之茶叶置入揉捻机内,使其滚动并形成卷曲状,由于受到揉压,因此遂有部分汁液被挤出而粘附于表面,如此在冲泡时便可很容易地溶解于茶汤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样。
团揉(乌龙茶制法):
团揉是以布巾包裹茶叶使其成为一圆球状,再以手工或布球揉捻机来回搓压,并不时将茶叶摊开打散以散热,团揉过后的茶叶茶身将更为紧结而形成半球形或球形茶。
渥堆(普洱茶制法):
一般茶青制作到揉捻已算告一段落,剩下的只是干燥,但「后发酵茶」在杀青、揉捻后有一堆放的过程称为「渥堆」,也就是将揉捻过的茶青堆积存放,由于茶青水分颇高,堆放后会发热,且引发了微生物的生长,就因为热度与微生物关系,使茶青产生了另一种的发酵,茶质被「降解」而变得醇和,颜色被氧化而变得深红,这就是所谓的「普洱茶」。
干燥:
干燥是利用干燥机以热风烘干揉捻后之茶叶,使其含水量低于百分之四,利于贮藏运销,通常为了能使内外干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使其达到七、八成干燥,然后取出回潮,再进行第二次的干燥。
紧压:
紧压就是把制成的茶蒸软后加压成块状,这样茶就被称为「紧压茶」,除便于运输、贮藏外,蒸、压、放的过程中也会为茶塑造出另一种老成、粗犷的风味。
蒸:
使茶再多热受潮。
压:
利用茶叶本身的胶质使叶子紧密连结在一起,稳定了往后陈放期间受潮、陈化的速度。
放:
继续紧压前一些成分的降解与陈化,使茶质变得更醇厚。紧压茶的陈放年份是决定市价很重要的因素,当然陈放的品质也很重要。
紧压的形状有圆饼状、有方砖形、有碗状、有球状、有柱状...等,紧结程度也所不同,有些紧压茶只要用手一剥就可以剥开,有些紧压茶就非得用工具不可。紧结的程度也会影响陈放的效果,紧结程度高者,陈放的效应慢,茶性显得结实,紧结程度低者,陈放的效应快,茶性显得豪放。
精制
茶青经过萎凋、发酵、杀青、揉捻、干燥等制造工序(不发酵茶略前二项,后发酵茶在揉捻后增加渥堆)后制成茶称为「初制茶」,这样的茶品质并不稳定,不能就此推出市面,否则放一段时间后容易变质,这变质不是说喝了会坏肚子,而是其欣赏价值会降低。初制茶必须再经过精制的过程,茶才算完全制成。
茶的精制分成下列三种状况:
高级茶的精制:
这里所谓的高级茶是指人工采摘,或虽机器采摘,但经人工捡过,这样的茶制成后,除筛掉细末捡掉粗片,以及叶茶类的枝叶分离外,最重要的是放几天以后的再干,也就是前面曾说的覆火,芽茶类用低温干燥,叶茶类可用高温干燥,但也以90℃为上限。
普及型茶叶的精制:
这类茶在当代几乎都是机器采青,制造过程也大量仰赖自动化设备,初制完成后,必须经过筛分(筛分成粗、中、细不同的外形大小)、剪切(将太粗的叶片剪成所需的规格)、拔梗(挑掉茶枝)、整形(使外观更加规格化)、风选(将细末粗片吹掉)、覆火(再一次干燥)等过程。
后发酵茶的精制:
后发酵茶分成渥堆干燥以后散形与再经紧压的块状茶,这些茶的精制是指陈放。这些茶若只是粗制完成,其欣赏价值不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陈放,这里所说的长时间的陈放是指五年、八年,二十、三十年,茶质才提升至另一境界。陈放要在干燥阴凉无杂味的地方,不是使用抽真空冷冻的方法,而是自然地陈放在空气中,需要包装、防尘、防潮但透气。增加温度湿度可以增快陈放效果,但成品的品质低劣。其它茶类也有陈放老茶的做法,那是在成品茶以后的处理方式,可见本网站加工单元的说明。
加工
茶到了精制之后,己是品,可以包装上市了,但为了使茶更加多样化,可以拿来做些加工。
加工可分成熏花、焙火、掺和、陈放等四个方式加以叙述。
熏花:
茶有个特性,就是很会吸收别的气味,如在油漆的地方,茶快会有油漆味。我们就利用它的这种特性,让它吸收我们喜欢的花香,如我们将茉莉花与之拌在一起,它就会吸收茉莉花的香而成茉莉花茶,将桂花与之拌在一起,它就会吸收桂花的香而成桂花茶……等。花是要新鲜的花,而且是含苞待放的花,因为干了的花是不香的。但拌以新鲜的花,茶叶不是会受潮吗?所以在熏过花后还要再干一次。那花干要不要筛掉呢?依花干是否尚有效用而定,如茉莉花干已无滋味上的效用,可以筛掉,留一些在茶内只是点缀一下而已。桂花则不一样,干燥过的桂花尚有滋味上的效用,所以桂花茶是不筛掉桂花干的,而且冲泡时还要将桂花干平均掺入一些。熏多久呢?八小时左右,这里所说的熏只是将花与茶依一定比例(如百分之二十)拌在一起而已,并未加热,但花与茶与拌在一起后会发热,太热时还要翻拌一下使其散热(谓之通花)。熏花又有人写成窨花,花茶也有人叫作香片。
熏花是可以多次进行的,因为如果只是熏一次,香气并未入里,冲泡一次、二次后就没有花香了。改善之道可以再熏制一次,也就是在再干后,重新拌入另一批新鲜的花朵,再重复制作一次,这样制成的茶就称为双熏花茶,如果还嫌不够,还可以再重复熏制一次,那就是三熏花茶了。但大家得记住,我们是在喝茶,只是藉花衬托茶味而已,所以制茶老师父会提醒我们:「七分茶,三分花」。
什么茶配什么花有没有一定准则?没有,但一般人会考虑相不相配的问题,如茉莉花与桂花,比较起来茉莉花较年轻,桂花较成熟,所以我们会用清茶或绿茶熏茉莉花,用冻顶或铁观音熏桂花。
焙火:
如果我们想让制成的茶有股火香,感觉得比较温暖一点,可拿来用火烘焙。焙火轻重也会造成不同的风味,焙火轻者喝来感觉比较生,焙火重者喝来感觉比较熟。我们从外观上如何看出焙火的轻重?焙火轻者,颜色较亮,焙火重者,颜色较暗,这颜色包括茶干的颜色与冲泡后茶汤的颜色。在发酵时我们谈到过:发酵愈轻,颜色愈绿,发酵愈重,颜色愈红。焙火所影响的是颜色的深浅,也就是明度的高低,焙火愈重,明度愈低,焙火愈轻,明度愈高。
在品饮的口感上有何差异呢?喝轻焙火的茶有如吃清蒸清炒的菜,喝重焙火的茶有如吃红烧的。对身体的效应有何不同呢?喝不焙火的茶比较寒,喝焙火的茶比较不寒,茶是性寒的食物,焙火可以让它不那么寒,但不致于产生热的效果。
一般我们所谓的生茶与熟茶,主要是指焙火而言,但茶青采得愈成熟,揉捻愈重发酵愈多,也是偏熟的几个因素,茶青愈嫩、揉捻愈轻、发酵愈少,则是偏生的几个因素。所以要判别那一种茶比较熟,就分析焙火、茶青、揉捻与发酵四个因素,偏熟因素多者就是较熟。
包种茶的制造过程可分为粗制及精制二部份,茶叶完成干燥的步骤过程时称为茶叶之粗制,其制品称为粗制茶或毛茶,由粗制茶再经过筛分、拣剔、烘焙等步骤方可称为精制茶。
其中烘焙对部份发酵茶而言其主要目的有二:
1.降低茶叶的水分含量,以减缓茶叶品质变劣的速度。是改善或调整茶叶的香气滋味及茶汤水色,以补救粗制过程中的缺陷并将茶叶调制成迎合市场需求的品质。
2.对部份发酵茶类的包种茶及乌龙茶而言,烘焙是决定香气与滋味的重要关键,正确的烘焙方法可显著提高茶叶品质与价值,但烘焙也是最难提摸的加工程序,烘焙的效果受粗制茶的季节、产地、加工技术、新陈、条索、烘焙器具、热源、温度高低、时间长短等影响均甚剧。
以下叙述几点烘焙茶叶的基本经验法则。
温度高低:
温度高低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当温度升高时,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出来,而后香气伴随着水分蒸发出来,大部分香气成分中的芳香精油类沸点均在150 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温度应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过110度为宜。通常较粗老的茶叶需较高的烘焙温度以藉焦糖产物掩盖粗老茶叶的粗菁味;细嫩茶叶则温度不可太高,而延长时间以使茶汤滋味转甘醇而香味又能适当发扬为原则。
再烘焙时间长短:
同样温度下较嫩的茶叶耐火力较弱,烘焙时间宜缩短,反之较粗老的茶叶耐火力较强,烘焙时间需较长;粗制茶发酵程度较充足者,耐火力较弱,时间要缩短,反之要延长;外形紧结的茶叶耐火程度高,需较长的再烘焙时间,反之则缩短时间。
茶叶含水量的差别:
茶叶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叶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叶,烘焙温度要提高、时间要延长。同时烘焙的环境若较潮湿,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温度或时间。
茶量多少的关系:
因茶并非良好的传热导体,因此含水量高、条形紧结的茶以薄摊为宜,若摊放过厚,亦造成闷变。
补火:
补火是茶叶装箱运输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叶干燥程度够则不需要。补火使用的温度通常不可太高,时间亦不可太久,以免影响原先制茶的香气及滋味。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过90度,较次级的茶亦不可超过110度。
掺和:
掺和就是把喜欢而且可以掺的食物与红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与红茶掺在一起,如把洛神花茶,把薄荷切碎了清茶掺在一起,就成了薄荷茶。将食用香料掺入茶中的做法也称为掺和,如加入苹果香料而成苹果茶,加入柠檬香料而成柠檬茶。掺和茶必须把掺和的物品标示出来,若掺了增加茶叶甘度与香气的物质而不标示,只说该茶又甘又香,那就违反了食品标示法。到目前为止,各类茶的香气尚无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所以若是某种茶像极了茶种花或某种食品的香,那就要怀疑是否掺了人工香料。茶的甘也不会一喝就很凸显,而是所谓的回甘,若是喝了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强烈,也应该怀疑是否掺入人工甘料。
陈放:
陈放就是把茶买回来放,放个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变得更加醇和。陈放一年者是属于短期陈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与寒性,多利用于绿茶或不焙火的茶类,这类型的陈放要特别要求干燥。陈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属于中期陈放,目的是要改变茶叶的品质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变得醇净而少刺激,多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十年以上者是属于长期的陈放,目的在改变茶叶的风格,使之产生老茶的另一股风味,多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与后发酵茶。
陈放要在阴干无杂味的地方,包装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藏。湿度高的时候不要开封,不要常开封,受潮后要再干,再干的方法依茶的种类选择低温干燥或高温干燥。茶的品质宁可高一些,因为陈放的时间是高价的;一开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则以后变化的空间不大。
包装:
把茶包装成使用时需的大小与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标示,是利于茶叶品质与销售的做法。
小茶包:
第一类的茶商品包装成可以直接冲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浓度后把小茶包提出丢弃。这种包装源起于碎形红茶,因为碎形茶才可以上机器自动装填自动包装,由于这类包装确实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扩展到花茶与乌龙茶类,但必须利用细碎的茶叶或特意将之剪切成角状,这种作法很不利不发酵与部分发酵茶的品质,所以普及度不大。这几年有了大转机,只要茶叶揉成较紧结的球状,而且枝叶都以分离,可以有机器自动装填与包装,产生所谓立体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这种包装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发酵茶与不发酵茶的饮用。
小包装:
第二类的茶商品包装是小包装,将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装于罐内或袋内。这类包装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后再冲以氮气,甚至于绿末茶还要求在摄氏0度以下保存。这类包装方式是针对短期饮用的情况,如果是可以陈放的茶叶,也就是陈放后品质不致劣变的茶叶,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装,开封后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装上提醒消费者使用后应防潮防异味防阳光即可。
大包装:
第三类的茶商品包装是大包装,将茶以三台斤、五台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装的方式销售。这类包装是针对陈放的目的而来,所以茶叶必须处理到可以陈放的状况,这时的棈制处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叶茶类枝叶分离。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紧密度适中,防潮但能透气。
包装上标示除商品标示法所要求的项目外,最好能将茶叶的状况作一番叙述,包括茶名解说与茶性解说,茶名解说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称,如龙井、清茶...等,茶性解说包括:发酵(如不发酵、轻发酵、中发酵、重发酵、全发酵、后发酵)、揉捻(如轻揉捻、中揉捻、重揉捻、紧压)、焙火(如不焙火、轻焙火、中焙火、重焙火)、注(如熏茉莉花、调苹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各类茶的制造过程
绿茶:
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绿茶
杀青方式:1.加热杀青
2.蒸气杀青
干燥方式:
1.炒干(炒青):长炒青──长条形的炒青绿茶
扁炒青──外形扁平光滑
圆炒青──外形呈圆形颗粒状
特种炒青(细嫩炒青)
2.烘干(烘青):普通烘青──通常用来熏制花茶
细嫩烘青
3.晒干(晒青):加工成紧压茶
红茶:
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红茶
发酵:
发酵是制造红茶的关键,又称『渥红』,因叶片中含有生物催化剂『多酚氧化霉』,这种霉在高温下会失去活性,所以红茶不经过杀青,所以霉保持了高度的活性。另外茶叶中含有一类叫做『茶多酚』的无色物质,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霉的催化下,很容易氧化,变成红色的化合物,这种化合物一部份溶于水,变成红色的汤,一部份不溶于水,累积在叶片中变成红色,红茶的红汤红叶即如此形成的。
熏焙:茶叶薄摊于竹筛中,地上堆松材,以明火燃烧,使茶叶吸收大量松烟香味。
分类:
1.小种红茶:红汤红叶,有松烟香,为似桂圆汤。
2.功夫红茶:发酵至叶色变铜红才能烘干,掌握火温烘至甜香浓郁才是优质产品。(1875年后才有此制法)
3.红碎茶:揉捻时用机器将叶片切碎,成颗粒形碎片。
红茶制法于绿茶之后,约1650年前后才有。
青茶(乌龙茶):
鲜叶>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初揉>初烘>包揉>复烘>干燥>青茶(乌龙茶)
属半发酵茶,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茶类。1855年前后才有此种制法。
白茶:
鲜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白茶
采摘细嫩茶叶,叶背多白茸毛的茶叶,加工时不炒不揉,使白茸毛在茶外表完整的保存下来。
1.银针:又称白毫银针。
2.白牡丹:采摘一芽二叶,萎雕后直接烘干,叶背呈白色,叶面银色,形似牡丹而得名。
3.贡眉:采摘一芽二三叶。
4.寿眉:制造时先经抽针,抽摘出之茶芽做银针,其它叶片制贡眉,制造时使叶缘微卷曲,完整的保留叶背的白茸毛,叶片似老寿星的眉毛而得名。
白茶性凉,具退热降火之功
黄茶:
鲜叶>杀青>揉捻>闷堆>干燥>黄茶
黑茶:
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黑茶
黑茶由于原料粗老,加之制造过程中一段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而叶色多呈暗褐色,故称黑茶。
以上各种茶,因品质特征各有不同,加工方法也千变万化,一般有初加工与精加工之分;初加工的产品一般称为毛茶(或初制茶),将毛茶加工成为精制茶或成品茶。
将各种毛茶或精制茶,用香花熏制后得到的产品称为花茶。
毛茶经蒸汽处理,在模中压成各种形状,称为紧压茶。
花茶:
将毛茶与花一层层的堆放,经过几个小时,待茶叶吸收了花香之后,将茶叶与花分开,分别烘干之后,再将花朵加到茶叶中即是花茶。以茉莉花为例:50公斤茶叶,大约配15~40公斤的茉莉花。
茶谱中记载,茉莉、玫瑰、蔷薇、蕙兰、莲、桔、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期刊安排:周一衣、周二食、周三住、周四行;
黑色星期五电影,周末是学堂。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小甄先生:头条号 / 甄藏
投稿联系(微ID信:FJZMCY513)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