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商品饵的使用变成一种趋势而且日益盛行,稍有一点研究的钓友出门垂钓都要开一款拉饵出来亮一亮,但是真正能把饵料状态玩得非常好的不多,且不说现今饵料的五花八门、花样繁多,搭配起来就是一件很难选择的事情,单单是饵料中的加水问题就会困扰很多新手,看似简单的加水其实却是饵料状态和使用效果的关键,在这里提一点建议,希望对广大钓友有所帮助。
一、饵料的加水方法
一般来讲饵料的加水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向饵料中加水,另一种是向水中加饵料。
第一种办法用的比较多,主要是将需要的一种或多种粉状饵料按比例放在一起,并混合均匀,量出适量的水一次性添加到混合好的饵料中,然后均匀地搅拌,值得注意的是搅拌好的饵料一般要松散地放置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攥成团。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比较简单方便,但是如果手法稍微欠缺,开好的饵料中就会出现一些比较硬的小硬块。
第二种办法是将饵料均匀混合好后,添加到量好的水中,一边向水中倒饵料一边晃动饵料盆,饵料全部倒完之后进行搅拌。这种方法相对比较麻烦,但是解决了饵料因吸水不均匀而产生的硬疙。
二、饵料的加水量
这个应该是大多数钓友特别是新手最关心的话题。每一种饵料都有自己最适合的加水量,当然因为垂钓环境和鱼种以及鱼的特点不同,同一款饵料添加水的量也不是完全一定的,这里面有一个参考,那就是买饵料的时候,饵料的外包装袋上的加水量标示。
一般的加水量都是在1:0.8到1:1.5之间,比较常见的都是在0.8到1.0之间的。这个加水量是在饵料的研制初期进行测试,成品之后再进行验证得到的中间值,也就是一般情况下的最佳加水量,但是因为一款饵料使用的地域、水域、温度的不同,饵料的加水量的最佳值就会改变(最佳值并不是垂钓的最佳,而是指饵料状态的最佳)。假如想开一款相对比较硬又不失雾化状态的饵料,实际加水量就要比商品标识上的加水量少,比如从1:0.8调整到1:0.7,从原来的1:1.2调整到1:1.1甚至是1:1.0。
一般来讲,饵料包装上的饵水比可以显示饵料的吸水性,如果标示上提示的加水量大,就表示这款饵料的吸水性强,那么加水之后需要静置,使饵料完全吸水。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加水量和饵料的雾化状态的关系,有的人认为加的水越多饵料雾化得越快,其实不然,饵料加的水越少,饵料越硬,才会雾化更快,大家一般习惯将饵料开得比较软来增加滑鱼的适口性,将饵料开得硬来增加诱鱼效果。
三、饵料加水的影响因素
1、水温:主要针对颗粒的浸泡,很多钓友喜欢去鱼塘钓鱼,经长时间的总结之后大家都找到了最有效的饵料,就是原塘颗粒。很多人喜欢用开水将饵料泡开后使用,这样可以增加饵料的香味,但是却会使饵料变粘,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将开水变成凉水,但是要把泡饵料的时间延长。
2、气温: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天气炎热的夏天开好的饵料很短时间就可以达到理想状态,深秋或初春就不行,原因就是温度对饵料有影响,除了调整开饵的水温外还要注意,一般气温高的时候稍微少加水,气温低的时候可以相对稍微多加一点水。
3、垂钓对象鱼:一般来讲,鲤鱼和鲫鱼饵要比较软,开饵的时候加的水要稍多一点,草鱼需要的饵料就没有那么讲究,其他鱼种也一样,要根据鱼的需要来改变饵料的加水量。
4、钓点水深、是否流水:主要还是要归结到饵料的雾化状态上,根据需要的雾化状态和持钩性来决定加水的多少。
四、已经开好的饵料水分调整
很多人开的饵料,特别是初用商品饵的钓友开的饵料,可能水加的不是很合适,开好的饵料不达标,扔了可惜,用着效果不好,这时就需要调整水分。一般分为加水和去水两方面。
加水:一般分为拉饵和搓饵两种饵料的水分调整。搓饵一般是将饵料在饵料盆中压成饼状(片状)用手背沾水对饵料进行挤压,然后再打成团,这样的动作可以重复几次,绝对要避免直接打碎饵料加水后再揉搓的行为,否则会严重影响饵料的雾化。拉饵的加水一般是将饵料团从中间掰开,截面上沾水少许,再按原状压实,调换位置重复此操作,直到水分合适。
去水:有人把干粉直接加到水分过大的饵料中,这是不可取的,最好是岀钓的时候带一些卫生纸(不要带香味的)或者是吸水性强的吸水纸,如果饵料水分过大,就用纸巾将饵料包裹,稍作挤压,这样纸巾就会将多余的水分吸收掉。
五、避免返水
饵料的返水是垂钓过程中必不可免的情况,最好的饵料也会返水,只是开始返水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饵料开好30分钟后就有返水情况。尽量延迟饵料返水的方法有很多,最有效的是用温水开饵,但是垂钓条件有限,可能不好实现,此外,要注意不要一次性开很多的饵料,随用随和,虽然麻烦,但是可以保证饵料的最佳状态。开饵的时候不要将所有的饵料都打成团,可以散状放置,随用随打。开好的饵料可以一分几份,暂时不用的饵料用湿毛巾盖好也能有效的防止饵料返水。
饵料的加水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最佳值,也不是看看文章就能成高手的,只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努力才能随心所用,最后祝所有钓鱼人新的一年大鲫大鲤,鼠你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