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扇子有日常用扇和礼仪用扇之分。
礼仪用扇,也就是经常出现在皇帝背后,由宫女们扛着的巨型扇子,学名掌扇(也叫障扇)。
虽然后来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固定仪仗,但掌扇最初的作用其实是遮阳挡风避沙,作用等同于小姐姐们夏天撑的遮阳伞。
用来纳风引凉的日常用扇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迄今为止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扇子,是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出土的竹编扇子。
这把“天下第一扇”和许多战国墓中出土的扇子一样,扇柄偏向一侧,跟菜刀的相似度高达90%以上。
有趣的是,16世纪左右的欧洲,也出现过差不多形状的扇子。不过比起菜刀,它们的扇子更像一面旗。
在古代,人们走在街上遇见熟人,又因为种种原因不想打招呼的时候,就会用扇子挡住脸,称为“便面”。
社恐们也不用担心不礼貌,“便面”并不失礼,相反是一种社交礼仪。
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新娘子出嫁时必须用团扇遮脸,称为“掩扇”。等新郎作完“却扇诗”之后,才能把扇子放下。
唐朝时“掩扇”“却扇”风俗最盛,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还曾经代新郎董秀才作过一首却扇诗。
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 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代董秀才却扇》
蒲扇,俗称芭蕉扇,轻便结实、性价比高,是中国普及度最广的扇子,没有之一。
但当用烧红的铁笔在扇面上烙烫出诗画,普通的蒲扇就摇身一变成为火画扇(也叫烙画扇),和江苏的檀香扇、四川的竹丝扇、浙江的绫绢扇,并称中国四大名扇。
中国是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唐代时,中国的团扇传入日本,日本在团扇的基础上发明出折扇,在北宋时又作为贡品传入中国。
虽然如今常见的折扇是日本的舶来品,但这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可以折叠的扇子。大约在汉代末年,中国就出现了可以折叠起来挂在腰间的扇子,称为“腰扇”。
腰扇的折叠方式跟折扇不同,它是将团扇的外框拿掉,只留一根扇炳,扇面可以自由卷合。
但跟我们拿在手中时的方向刚好相反,上面叫尾,下面扇骨聚合、有扇钉的部分才是头,因此折扇又叫做聚头扇。
扇头形状多变,有和尚头、葫芦头、古方、马蹬方、花瓶、燕尾、鱼尾等百余种造型。
这里的身份不是指主人的社会地位,而是折扇身上有个部位,名字就叫身份。
折扇最外侧的两根扇骨称为大骨(相对应的,中间的扇骨叫做小骨),也叫大板。以扇面的下缘为分割线,大骨的上半部为上板,下半部叫下板,交界处称作肩。
折扇闭合之后,肩部以下,所有扇骨的总厚度就是身份,等同于人的腰。
制作扇骨时,竹子外面的那层亮皮叫青,内部较粗糙的一面为黄。
分辨折扇正反的关键在于小骨,看小骨露在扇面以外的部分,青一面为正,黄一面为反。
不过有些折扇的小骨会将两片扇骨青面朝外合在一起,称为合青,这样的折扇也就无所谓正反了。
所以说朋友们,图中这把折扇是正面还是反面呢?
那种一面绘画一面书法的扇面,一般是正面题字,反面绘画。使用的时候,绘画朝外给别人欣赏,书法朝内用来自省。
我们费劲给扇骨分出个正反面,也是为了装扇面时不至于装反了。
下面请检查,金庸先生亲笔题字的这把扇子,正反面装对了吗?
而查氏家族与《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所在的海宁陈家是世交。
金庸先生晚年回访海宁时见到陈氏故人,情之所至,提笔怀古,写下了扇面上这首《相思》,以表对故乡的眷念。
所以说,哪里能看到这把扇子呢?
答案揭晓
宝库文化大国手作月特展——《制扇至美》扇面展正在展出。
金庸、任熊、陈佩秋、苏曼殊、“江南扇王”徐义林……
大咖云集,精品汇聚,等你来打卡!
更多内容,请关注“baokuchina”
本文为“宝库”原创,转载请私信“baoku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