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繁去尽留元气。或迟或早,古籍善本仍会回到它高雅纯正的千古因缘里:因善而藏,因藏而读,因善而传。
盛世修典,和世存典,乱世毁典,末世忘典。
善本即为好书。只要是珍贵难得、内容精美的古书刻本、写本均可称为“善本”。
清宫天禄琳藏《国语》二十一卷
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大都是写本,将原稿或别本缮写下来,与原文校核无误,便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得到应用,书籍便有了“版本”一说,虽为后人考证加大了难度,但也给善本的收藏增添了很多趣味。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雕版线装古籍,已成为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稀缺性可见一斑。
古籍善本,因为它显而易见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决定了其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乾隆六十年 (1795年 ) 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而即有文献价值,还具有文物价值的善本,更是觅足珍贵。
清以前出版并存世的虽有不少善本,可大多被藏在国有图书馆、博物馆里,不可能出现在市场中;少数在海内外私人藏家手里,也轻易不会出手,所以市场上常见的大多为唐人写经、宋版残页、元明清前期古籍乏善可陈,大量的是清中后期与民国书籍,更得让人沙里淘金。
清初善本有明代遗风,字形长方、横细竖粗,根据出版方不同大致可分内府刻本、官刻本、坊刻本、私刻本。康熙时,字体开始变化,很多用于始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官场科举的“馆阁体”,嘉庆时,已然失去了前人刻本那种舒展圆秀的雅气,而变得呆板失神。
清初善本有明代遗风,字形长方、横细竖粗,根据出版方不同大致可分内府刻本、官刻本、坊刻本、私刻本。康熙时,字体开始变化,很多用于始于唐宋、流行于明清官场科举的“馆阁体”,嘉庆时,已然失去了前人刻本那种舒展圆秀的雅气,而变得呆板失神。
《新编古今事文类》
近年来,古籍收藏已将视野拓展到民国时期。因为民国时期的图书出版量可观,内容丰富,且年代较近,流失损坏较少,因此价格也较低,但其中也不乏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