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苏皖皖 拨开安徽博物院——“文房四宝”展厅的画卷,进入那道染满了墨香的结界(形容运用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形成的一个特殊空间),扑面的是文人墨客留下的无尽浩瀚。跟随笔、墨、纸、砚的顺序,画卷般的回廊将这文房四宝同你我的历史,似流水般铺陈开来。
毫轻艺重,一握宣笔纵横
自古以来,古代中国的文人墨客想要创作一幅精美的绝世佳作,大家称道最多的,便是用笔。毛笔形制流转多变,从距今五千年前的陶器上软笔作画,到后来狼毫四起,制笔技艺日渐精湛。直到唐宋以来,这柱披相辅的笔尖形式,才逐渐稳定下来。
一杆好笔的出世,离不开繁杂的工序,但这享有“中国四大名笔”美誉之一的宣笔,却是属于徽州独一份的技艺。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就曾为宣笔赋诗:
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
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
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图左:清 鹿角杆笔,图右:清 漆木管鬃毫提笔
宣笔同宣纸长期被皇家列入“贡品”,那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宣笔产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原属宁国府,产纸以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笔”),关于宣笔的由来,自古就有蒙恬造笔说法。唐代韩愈所著《毛颖传》中有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将蒙恬率军南征伐楚,行至中山地区(即宣城境内)。据《元和郡县志》二十八卷记载,中山在宣州溧水县东南十五里处,因唐宋时期宣州府地域广泛,溧水县属宣州管辖。蒙恬发现此地中山兔肥毛长,质地最佳,于是用竹管为笔杆,兔毛(又称紫毫)为笔头制作毛笔,世人称“蒙恬笔”,为宣笔的鼻祖。
宣笔的制作工艺精细,笔杆选材丰富,竹木牙角瓷无不囊括。宣笔笔毫素以“千万毛中练一笔”而闻名,其中更以刚刚我们提到过的“紫毫”为不可多得之精品。紫毫锋颖锐利,弹性极佳,行笔时万毫齐力,笔锋自然回弹,执笔之人好不快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写道:“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毫中拣一毫,每年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便可见,那一撮从兔颖中稔出最优质的几根作锋的紫毫笔,是多么的难得。
“大明万历年制”青花瓷管笔(复制品 真品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皇家钟情于宣笔,唐律中把“宣笔”列为“贡品”,并作出“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之明确数量规定。更有人说,用两为计量单位,且只有六两和三两在唐律所列出的“贡品”中可能是仅此一项。由此可见,从蒙恬兔毛造笔,至唐宋时期“宣笔甲天下”,宣笔纵横于历史,只是时间问题。
直至如今,宣笔的毫轻艺重依旧在传承中熠熠生辉,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先生盛赞宣笔,随书“宣笔纵横,蝉蜕龙变”八个大字赠与泾县宣笔厂,并亲自监制莲蓬斗笔。莲蓬斗笔为宣笔新品,产生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莲蓬斗笔实在笔斗凿有十三个孔,中间一个大孔,周围十二个小孔,形状酷似莲蓬,故而称为莲蓬斗笔。
千锤万杵,泼洒徽墨流芳
古人的浪漫情怀,将生活升华为艺术,将写字转变为书法,执一杆毛笔,蘸一方墨。“捻来芬芳馥郁,嗅得暗香疏影,磨来细腻明清。”这令天下所有文人都梦寐以求的一块墨,就是李墨。
①清 吴天章制“龙宾十友”集锦墨
②清 蓝采和立像墨
③清 百子图墨
④清 吴天章制“正翻博风”墨
⑤清 群仙祝寿图墨
清 吴天章制“龙宾十友”集锦墨
有道是:“黄金易得,李墨难求”。“李墨”是一种墨名,乃五代时南唐易水(今河北易县)人李廷珪与其父亲李超乔居安徽歙州后所制出的墨品。李廷珪,原姓奚,时逢唐末战乱,举家迁居戏州。在父“易水法”基础上,首创分次和制的对胶之法,掺以松烟、珍珠、玉屑、龙脑,和以生漆、鹿角胶、犀角、麝香等等名贵物品,在反复捶捣十万次之后,才制作成型,所制成的墨造型精美无比。
因制墨绝佳,李延珪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赏识,被封墨务官,并赐国姓李,“李墨”被认为是“徽墨”的开端,而李延珪及其父李超也当之无愧的被认为是“徽墨”的开创者。
李墨松烟轻、胶质好、调料匀、锤捣细,常被道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据说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李墨据说“其坚利可削木”,甚至可以拿李墨当刀使。传说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数百年,研磨时尚有“龙脑之气”。宋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
南唐皇帝常用李墨赏赐功臣,宋太祖以后,凡是皇帝书写诏书,就都要用到廷珪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1000斤墨。但出于对徽墨的钟意,导致百姓市上再很难买到李氏父子所造的墨。宣和年间,竟出现“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庆历年间,一枚廷珪墨,卖到一万钱。后歙州改名为徽州,李廷珪被后人誉为是徽墨的奠基人。
清 延趣楼“兰亭高会”御墨
据称,现存徽墨多为明清之后制作或仿制而成,真正的延珪墨据说现还保留两块,一块存于日本,另一块存于中国台湾。
百工成炼,铺开宣纸千秋
宣纸之名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而“纸的制造,首在于料。”古宣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宣纸的生产提供了优质原料。宣纸最初以檀皮或赭皮入料,后以青檀树皮及沙田稻草混合抄造。一张宣纸的制造就需要历经上百道传统手工工序。正是因为独特的选料工艺和精细的制作工艺,宣纸方能质地棉韧,洁白细腻,享有:“轻似禅意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美名。
南宋 生玉版宣——张即之《楷书华严经》(张即之传世楷书经典作品,另一版本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宣纸能在唐代成为贡品,更是因为其独有原料使宣纸能够造就“墨韵万变,墨分五色”的独特风格。而后发展到了明清,宣纸的制造业就已居于全国之首。其中最具盛名的要属号称“纸中贵族”的磁青纸。
明 磁青纸—泥金书画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
磁青纸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选上等楷皮或檀皮纸,用靛蓝提取物染成深蓝色,再经强力研光或涂蜡而成。因其色新鲜与“宣德瓷”上的青花色泽相似而得名。此纸质地坚韧平硬,纸面细滑如玉,色呈靛蓝,一般用泥金书写,可保永久不褪。由于磁青纸颜色深蓝,颇有静谧神秘的特质,故多用于抄写内容深奧的佛经。此纸因其加工技艺特殊,后世不能完全仿制,故极为稀珍。
明 磁青纸细节图
砚田恒久,眺望歙砚永泽
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徽州文房四宝中,“砚”能够占据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自有其历史底蕴。早在汉代,砚还是以实用性为主的时期,徽州就已制作出以观赏艺术性的砚品——鎏金兽形铜盒砚。
汉 鎏金兽形铜盒砚
鎏金兽形铜盒砚,1957年肥东县草庙乡大孤堆汉墓出士。盒作兽形,通体鎏金,分盖和座两部分。下座内嵌一石片作砚面。盖顶有铜环,兽头部有双角、短尾,吻部前伸,四足伏地。全身嵌红、黄、蓝、白各色琉璃珠,形象生动,制作精巧。
南唐时,帝王专设砚务官督采歙砚事宜,歙砚成为贡品。南唐后主李煜更将龙尾旧坑砚、李延拜墨、澄心堂纸三者并称“天下冠”。苏东坡评也为其作评:“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
左:清代乾隆御铭仿汉石渠阁瓦行款砚
右:清代乾隆仿汉未央海天初月砚
清 菊花砚
步出展厅,我不住的无数次回头看,这墨香已飘摇千年。案台之上摆放着的笔墨纸砚,又是千年前哪家挑灯夜读的状元郎的呢?文房四宝随岁月流转至今,是记载亦是陪伴,磨一方砚,握一只笔,吸一碟墨,而在这一张宣纸上泼洒出的,又是怎样的情怀……
观展攻略
观展地点:安徽博物院(新馆)五楼 常设展览
线下观展,关注“安徽博物馆”公众号,提前预约,语音导览收费20元(2天内有效);线上看展,基本陈列360°全景展示。
“文房四宝”展览,不仅有珍藏经年的笔墨纸砚,还有许多精美的文房陈设。
民国胡开文制世界地图墨
清 詹正元制“国宝”墨
清 茧纸—沈荃《兰亭序》
隋 赭釉多足砚
清 炉钧釉三眼葫芦瓶(文房杂项)
清 青玉兽面螭虎纹觚(文房杂项)
参考文献
[1]张清华.韩愈大传[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1)
[2]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志[M].1983(06)
[3]炎宗.相宝[DB].2017
[4]肖建新主编.《宣城历史文化研究》[J].宣城:宣城历史文化研究杂志社,2012.
[5]姚泽民主编.《发现非遗之美——宣纸》[N].发现非遗之美公众号2011(10)
图片 | 安徽博物院、苏皖皖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