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逃出大英博物馆》:神秘玉壶背后的故事揭秘

09-01

《逃出大英博物馆》:神秘玉壶背后的故事揭秘

大英博物馆馆藏部分文物 图源大英博物馆中文官网

没有一个中国人,可以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近日,中国媒体正式向大英博物馆提出要求,把所有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无偿归还中国。“你是大英博物馆那只玉壶!”“是盏!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你要带我回中国吗?”网友自制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成为现象级爆款,博主远赴英国拍短片,呼吁大众关注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饱含了无数中国网友的无可奈何和殷殷期待。

来自苏州的玉雕大师向记者讲述了剧中“玉壶”背后的故事。

文物归心,

双向奔赴成就爆款

8月28日,话题#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冲上微博热搜第一。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现有藏品800多万件,其中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唐宋三彩、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件件都是绝世珍藏。比如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开卷之图”——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虽然大英博物馆方面宣称,馆藏的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得的,但实质上,伴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步伐,战争期间的疯狂掠夺、盗卖,各国的历史文化典藏、奇珍异宝纷纷流入英国本土,并汇集到大英博物馆中。

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自鸦片战争至今,共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数量就达100余万件。文物大量流失是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从其流失之日起,我们无不希望有朝一日它们能重返祖国的怀抱。

8月27日,环球时报发表社评,向大英博物馆提出要求:“请把所有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无偿地归还中国,不要再采取抵触、拖延和敷衍态度,首先要向全世界做出归还的公开承诺,并尽快启动这项早就该做的工作。”

由此,有网友脑洞大开:“拍一部动画片!就叫《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各个文物拟人化,然后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 该则留言引起了网友@夏天妹妹@煎饼果仔的关注,他们以此为灵感,酝酿了一个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剧本,为了拍摄,他们远赴英国,开启了一场中华文物奔赴之旅。《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首集正片时长不到三分钟,却触动了众多网友,收获好评无数。

@夏天妹妹@煎饼果仔此前就共创过古风作品,动辄收获数百万的点赞量。在《逃出大英博物馆》中,玉壶化身古风少女,逃出大英博物馆,遇到大英博物馆外的中国记者张永安。“我们初遇那天,你为什么叫我家人?是哥哥姐姐伯伯阿姨爷爷奶奶们说,黑眼睛黄皮肤,能听得懂我说话的就是家人……他们说家人是血脉相连的同胞,就像唐大马和唐小马,或者壶身和壶盖,只要遇到了家人,我就安全啦,肯定会帮助我回中国的。”剧中这样的对话让网友几欲泪目。

@煎饼果仔一段讲述揭开创作幕后,“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三个月都没有拍视频了,也推掉了所有商单,其实这三个月我们的工作几乎没有停过。一开始看到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个题材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个拍成视频一定很有趣,但当我开始认真翻阅资料创作剧本的时候,一种无名的强烈情感堵住我的咽喉。我发现,这个故事的重量没办法让我在国内拍完。我把故事大纲跟夏天说,她在我建议前一拍大腿,激动地抢先问我,我们去英国拍吧!”于是有了这一次的拍摄之旅。

网友的各种解读,也拓宽了这部剧的涵义,让这部剧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文化的共鸣。《逃出大英博物馆》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以艺术手法呈现了流落海外文物处境,更将我们深切的民族情感凝聚于此。比如有人说,小玉壶说自己没有护照,就是对应了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没有“身份”,只有一个编号。

剧中幻化作品,

出自苏州玉雕

剧中所用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别称:碧玉薄胎茶壶,其实不是一件文物,而是苏州玉雕艺人俞挺的作品,曾获2007年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这样介绍这件作品:这尊绝美的青玉薄胎茶壶工艺精良。它的壶壁非常薄,有些部分甚至呈半透明。它由中国玉石雕刻家俞挺制作,壶上装饰有宝相花和缠枝纹,2017年入藏大英博物馆。欢迎您到塞尔温和埃莉·阿莱恩中国玉器展厅(33b号展厅)近距离欣赏玉壶。

9月1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玉雕大师俞挺。他告诉记者,“预告片一出来,就有朋友发给我,还以为片子是我拍的。我看了片子,评论区里都是年轻人,现在年轻人这么关注传统文化,对此充满热忱,令人欣慰。说实话,我们做的工作就是希望传承传统文化,这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尊敬的俞挺先生,大英博物馆收到了您的玉茶壶作品,我们不胜感激。这件当代玉器告诉我们在今时今日的中国,玉器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2017年10月,苏州高新区东渚镇玉雕大师俞挺收到了大英博物馆寄来的感谢信和访问邀请函,其玉雕作品青玉薄胎茶壶被正式收录为大英博物馆馆藏作品。当时一起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还有来自扬州、苏州的其他几件作品。

短片中亮相的这件玉雕作品青玉薄胎茶壶,由一整块十三公斤的青海青玉,历经半年时间精雕琢磨而成,采用传统中国茶壶形制,壶形温顺、舒展,并进行写意式的变形。壶上有宝相花、缠枝莲纹路,吉祥文静。整件作品端庄、稳重、有灵气。

玉壶经回购再出售,

虽然亏本但值得

“当时朋友告诉我,当时大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找过来,在交流中提及,中国玉雕手艺失传,尤其是薄胎玉器见不到了,令人讶异他们的信息相对闭塞,现在恰恰是咱们玉器发展历史的顶峰时期,朋友就推荐了我的薄胎作品。看了作品图片后,他们安排人过来参观,决定收藏我的作品。”俞挺告诉记者,“当时我选了这把壶,作为我的代表作品。觉得关于茶壶和茶文化,外国人会相对熟悉。但当时这把壶在藏家手中,我就跟藏友商量回购,他同意支持我。”

俞挺透露,“其实这把壶我是亏钱的,但是我坚持要让他们花钱。我觉得外国人误会我们没有玉雕手艺,要把作品展示到国际舞台,传播咱们的传统文化。”

“我喜欢挑战工艺难度,做仿古也是因材施艺,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俞挺1987年开始从事玉雕艺术。擅长器皿、动物、仿古等玉雕技艺。于2000年创办“钰轩玉艺工作室”,致力于“苏作玉雕”的非遗传承。从业36年以来,其作品以工整、秀雅著称。创作大胆严谨,熟谙中国传统器型与现代器型之道。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摸索和研究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独到特点的薄胎玉器雕刻制作技法。

所作玉雕器皿器形端庄典雅,胎体均薄,风神别具,彰显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玉雕设计风格,为当代玉雕器皿创作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设计与创作的玉雕器皿作品风格独特,充分体现了苏州玉雕工艺“精”、“细”、“雅”、“巧”的特点。作品《青玉薄胎壶》《青玉尊》《青玉薄胎十件套餐具》《青玉四方来仪尊》分别被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收藏

这件玉壶透光性好,还被网友神乎其技为“玉壶本身会发光”,俞挺笑着澄清,早在唐代玉雕的薄胎工艺就已经诞生了,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彰显出其价值优势。直到清代乾隆之际,在痕都斯坦玉器进入宫廷,被皇帝赏识之下的逐渐兴盛。“没有一种玉石自己会发光,尤其是薄胎玉器。在灯光辅助下,具备一定透光性,尤其青玉,只有一毫米厚,充分展现出通灵感。”

在俞挺看来,一个手艺人保持初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留一些东西下来,做好手艺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寒食帖全文

麒麟珠宝官方旗舰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