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涛
“唧唧……唧唧……”近郊野地草虫的呢喃划破了夜空的沉寂。不用说,如此清脆的嗓音定然是蝈蝈儿的专利。我不觉放慢脚步,潜心地静听起来。那美妙的天籁之音,拌合着新雨过后的泥土味儿,召唤着一种情愫的回归。正是这蝈蝈儿的叫声撩动了我的乡愁。
家在川西坝上住,一望无际的成都平原,蝈蝈儿是常见的草虫。每到秋凉过后,近郊农民,便挑着蝈蝈儿走街串巷地叫卖。蝈蝈儿就装在用竹片编成的笼中。每只笼内再放上一两朵刚刚摘下的丝瓜花,一笼蝈蝈儿,可卖一毛多钱,对农闲在家的村民而言,也算是不少的收入了。这时候,古城街头便会四处响起蝈蝈儿“唧唧……唧唧”鸣唱声。
乡下的蝈蝈儿很多,无论白天晚上,都能在地里见到这身披绿装的尤物,此起彼伏地唱吟着,并不怕人。但若你轻轻走近,它便立时警觉地停止歌唱,悄无声息地蛰伏草丛。蝈蝈儿有轻盈如纱的双翼,再加上歌喉诱人,孩子们大都喜欢。
城里比不得乡下,但偶尔间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被性急的玩童抓来,放在纸盒做成的小屋内,城市的夜晚便就增添了不少生趣。蝈蝈儿很贱,喂一些南瓜花、毛豆之类的食物,就能够长久喂养。蝈蝈儿的生命周期长达数月,若是精心调理,人工所喂的蝈蝈儿通常能够养到来年的春节前后。记忆里,夏秋两节就是虫季,炎炎苦夏,蝈蝈儿们引吭高歌,用美妙的歌喉给人们带来了丝丝清凉。蝈蝈儿叫声的强弱随气温而定,天气越热,叫得越欢。端午节后的谓之“夏叫”,声音低弱;立秋之后的谓之“早叫”,其音清脆洪亮:晚秋之后的便就声若游丝了。
在这月光下的田间野地,蝈蝈儿的低吟声再度于耳畔响起,是那般熟悉,又是那般的亲切。花红酒绿的都市,钢筋水泥植成的森林早已经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这天籁般的自然之音,似乎重又唤醒了我们脑海中点点滴滴的记忆。漫天的星辉下,我的耳畔产生了种种幻觉:我疑心,这嫩绿的草虫,正是我梦中常常出现的那只蝈蝈儿,它正放歌于我心灵的荒原呢!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