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友们常说“钓无定法”,其实,在我们垂钓中还是有很多规律可循的,比如:在秋天野钓时,在不同的时间段打窝所用的窝料量是不同的。本文就初秋、仲秋、深秋三个时间段分别阐述所需窝料量以及其中的原因。
这里所说的初秋、仲秋、深秋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按阴历日期划分的,而是按照天气温度划分,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距很大。按照气象学上的定义,秋季是指连续五日平均气温在12摄氏度至22摄氏度之间的日期。一般来说,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为初秋,17摄氏度为仲秋,14摄氏度为深秋。
在初秋气温的时段,水温相比夏季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天气变得相对凉爽了,但因为水温变化要比气温变化迟后,所以水体温度基本上还会保持夏日的特征,同样,鱼的进食习惯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我们完全可以沿袭夏天的打窝方法。
自然水域的大鱼在夏季活性高,进食量大,比如我们常钓的鱼种——草鱼、鲤鱼,它们没有胃,也就是钓友们常说的“直肠子”,意思是边吃边拉,一条成年草鱼在食量最好的时候一天的进食量差不多和自己的体重接近,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打窝就要打重窝,所用的窝料量要大,一次打入十斤、八斤的窝料也属正常。
在仲秋这个时间段,水温相比初秋会有所降低,大鱼的活性也会有所减弱。有部分钓友说这时的鱼会预感到冬天的来临,会大量进食,储备能量。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说法,我们暂且不论鱼的智力会不会有这么高,单就水温降低,鱼的活性减弱,觅食欲望也会相应减小就可说明问题,也只是因为天高气爽,适宜的气压、水温导致鱼的进食时间变长,甚至会全天候可钓,感觉鱼相比以往好钓了,从而让我们产生鱼进食量大增的错觉。
我个人的认知正确与否无关重要,但此时我们打窝的窝料用量相比以往要减少倒是真的,不再需要打重窝了,避免出现鱼只吃窝料不吃饵料的情况。有经验的钓友此时打窝的量比以往少一半还多;有的钓友还采取少打勤补的打窝方法,但总的用量要比以前少得多。
深秋时节,气温会进一步下降,水温相比仲秋有明显降低,尤其是到深秋的后期,更加明显,很多鱼种出现停口现象,像我们平时垂钓的草鱼、鲢鯒鱼等都很难钓获了,很多钓友转向钓鲫鱼,但仍有部分钓友在坚持钓鲤鱼,更有部分钓友封竿了,等待来年再战。
此时大鱼的活性进一步降低,连在水中的游动也是慢悠悠的,吃食时开口小,进食量小,窝料的投放量相比仲秋就更少了,很多时候打两把窝料就可以了。有的钓友甚至不打窝,仅靠洒落的饵料来诱鱼。
把秋天按气温分为三段,初秋、仲秋和深秋,投放窝料的用量呈下降式递减,但投放窝料的精细度是越来越高,细料粉饵占比在逐渐增大,味型上由本味到香腥再到腥香逐渐变化。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律,还一如既往地投放窝料,不但会造成浪费,多数情况下是把钓鱼变成了喂鱼,对垂钓起到反作用。
我是悠渔乐好,酷爱钓鱼也喜欢分享,分享的内容有所欠缺地方,欢迎大家留言指正。通过交流达到一起提高的目的。再次感谢您的阅读,并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