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摩崖石刻:探寻太姥山的神秘面纱

12-26

摩崖石刻:探寻太姥山的神秘面纱

古人云,字刻在独立的石头上谓之“碣”,刻在天然山体者谓之“摩崖”。

太姥风光古今奇,最奇为石。行走山间,各种奇石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不过,如果仅懂得欣赏石的自然之美,或许不足以读懂太姥山。

因为太姥山,就是一座文质彬彬的君子之山。

散布于山间的摩崖、碑刻等石刻文字,承载、展示出太姥山独特的人文之美。

如果说“山海大观”是从自然资源去定位,

那么“海上仙都”则是从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上去命名。将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现代人的眼光,也是古代人的智慧。

为此,10多年前应福鼎市恭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题写“海上仙都”气度洒脱,章法自然。

如今镌刻在太姥山一块摩崖上,皇皇巨制恢宏于世,让人叹为观止

善于表达的文人墨客肆意挥洒,他们吟诗、作赋、撰文,以特有方式记录自身与太姥山的互动。

纵观太姥石刻,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精英在太姥刻石的行为于明朝中后期迎来了一个高峰,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多,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太姥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加之士大夫阶层在文化上趋于成熟,培养出一套符合自身趣味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寄情山水,游逸嬉玩成为时代征候,他们登临太姥名山,揽风观景,吟诗作赋,勒诸石壁,正可契合他们的风雅趣味。

当我们读太姥石刻时,我们读什么?

无疑,这每一方石刻,都承载着一段太姥山的记忆,它们保留、丰富和见证了太姥山乃至太姥山地区历史人文发展过程,赋予太姥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蕴涵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深邃的人文精神,成为太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连太姥山间,瞻仰这一方方石刻,我们仿佛在聆听太姥沧海桑田的故事;通过这些石刻,我们得以与更多沉默的石头对话,与一整座大山对话,欣赏它的风流韵致,也读懂它背后的奥妙精微。

亿万年前的地质演化,又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形成了太姥山峰岭层叠,奇石嵯峨的独特地貌,而今佐以摩崖石刻,楷、行、草书相得益彰,篆、隶、碑体形神兼备。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或古拙大气,或龙飞凤舞,与山石融为一体,真正体现了物我两化、天人合一,各呈其美、美美与共的境界,更为太姥山增添了人文内涵。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石不言语最可人。

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解读完全代替摩崖石刻本身的信息。

千百年来,栉风沐雨,沉寂山林,许多石刻已然消失,但在历史的深处,太姥山或许藏匿着更加悠远的声音、更加深邃的秘籍、更加壮阔的波澜。

太姥石刻堪为太姥文化的活化石。

这每一方石刻,背后都站着一个人,都连接着一个地方社会,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刻石者当年如何来到太姥山?为什么来到太姥山?他们与太姥山有什么样值得关注的联系?他们为什么要在太姥山刻石?他们从哪里来?离开太姥山又到哪里去……

叮当作响的刻石声已经远去,但凿下的石刻却为我们留下了一本本石质书册、一个个窥探历史深处有趣细节的窗口。

岩石有心无口,但“石不言语最可人”,它们在等待知音,等待解读它们的人。

来源:福鼎文旅(图/张晋 摄)

编辑:影子

审核:周俊因

监审:雷雯

免责声明

请输入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在相关帖子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文旅宁德

正宗阿拉斯加犬图片

水晶和玻璃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