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武汉动物园全新升级改造细节揭秘!

09-09

武汉动物园全新升级改造细节揭秘!

金丝猴、猕猴等有了自己的“花果山”,非洲象、白犀牛和长颈鹿在模拟非洲马赛马拉草原风貌的展区里散步……自2021年1月1日起闭园改造的武汉动物园,9月9日进行了开园前的首场压力测试,5000人抢先测评,幕后团队也首次向媒体详细讲述改造变化。

此次试运营顺利通过后,武汉动物园将以“湿地边的生态动物园”面貌正式开园。这一全新定位意味着,动物居住从“圈养式”变为“沉浸式”,游客视角从“猎奇者”变为“保护者”。武汉正在奋力打造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武汉动物园也将成为城市园林和生态网络的重要窗口之一。

俯瞰湿地边的武汉动物园。

更重视生态与科学——

按栖息地分区,变身“活的动物博物馆”

动物园的规划定位,更生态了。

武汉是座湿地花城,也是全球唯一千万人口的“国际湿地城市”。坐落其中的武汉动物园是座湿地边的动物园:它以半岛式地形延伸进墨水湖北部,又把马沧湖拥入怀中。

升级改造后,武汉动物园全园面积67公顷,展示世界各地珍稀动物138个品种、1100余头/只,它的湿地花园特色也更鲜明:除了墨水湖、马沧湖等天然湖光水色,入口处的滨水广场还打造有精致的人工“小微湿地”景观,样式各异的精致花径点缀在沿路和转角。

武汉动物园北大门及滨水广场。

这次改造是原址重建,经过腾挪巧思,武汉动物园的变化称得上翻天覆地。全园展区不再以物种类别划分,而是以栖息地分为五大主题展区:非洲区、亚洲区、美洲区、大洋洲区、湿地鸟区。此外,还配有儿童互动区、荆楚园林郢趣园。

主题展区里,原来所有的灵长类都在一个展馆里,现在按栖息地划分后,非洲的黑猩猩、黑白疣猴、环尾狐猴等住在茂密的刚果雨林区,跟生活在草原的非洲象、长颈鹿等老乡当邻居;亚洲的金丝猴、黑叶猴、长臂猿等住在山林王国,跟拥有竹海的大熊猫、小熊猫一样,都在亚洲区。

武汉动物园手绘地图,全园以栖息地分为五大主题展区。

在场馆设计上,还尽量模仿了动物的原属地风貌,比如,澳洲区重点营造了袋鼠喜欢的草地、沙地,刚果丛林则是高大茂密的森林效果,亚洲区种有大量竹子……这些景观效果的植物选择,都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使用了大量乡土植物。

这样的“微观地球村”格局背后有着深层思考。“动物分类都是从人的角度来认知,猴子并不知道自己是‘灵长类’。”负责武汉动物园此次升级改造的总设计师黄炎解释,“栖息地分区则是动物更自然的归属,这更凸显动物园的科学性——作为重要的科研科普场所,它应当向游客多展示野生动物原有的状态,包括地理分区、栖息地特点等,帮助大家认知自然。”

非洲狮在场馆内休息。

德国学者、建筑师娜塔莎·穆泽,在其著作《动物园建筑:建造和设计手册》中,梳理了动物园发展的历程。在她的介绍中,动物园最早兴起于13世纪,英国国王将一群狮子锁进伦敦塔供人参观——这是以征服猛兽的方式彰显皇权,其王室纹章上的三头金狮,也来源于此。在其后漫长的演变过程中,无论中外,动物园都更多象征着人类征服自然。圆明园这样举世闻名的中式园林,也以奇珍异兽彰显其华贵。汉字“苑”,意思正是古代圈养禽兽、种植林木的花园。

直到20世纪,人们的生态意识越来越强,动物福利越来越受关注,现代动物园理念随之兴起,设计也逐渐向“场景式”转变:动物渐渐离开了铁笼,它们更多出现在宽敞的露天草地和假山上。

正是受现代动物园思潮影响,1982年由军民共建、1985年建成开放的武汉动物园定位为大型的半自然场景式动物园。在当时的认知背景下,这样的规划建设是先进的,也让武汉动物园跃居全国八大动物园之一。

现代动物园的理念、内涵、要求,仍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武汉动物园管理处主任张建新说,此次改造,是顺应现代动物园建设的新理念、新趋势,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在武汉奋力打造生态宜居的新时代英雄城市过程中,朝着“生态动物园”目标努力,即:一个更加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展示、繁育、科研、科普的科学性质场所,兼具着为游客提供参观、游憩等服务的娱乐性质场所。

“我们希望游客来参观动物园,不仅是看到具体的一只猴子、一头大象,”张建新说,“而是通过动物园窥见自然世界的模样。”

动物场馆的设计和建设运用“视觉混养”手法。

为了更接近这个目标,在场馆设计和建设中,武汉动物园着重运用了“视觉混养”手法——尽可能在同一视角内让游客看到在自然界中伴生的动物。比如,在非洲区的马赛马拉草原上,非洲象、长颈鹿、角马等,仿佛生活在同一片草原上。但为了避免动物争夺领地和资源,不同展区之间实际以石壁、沟渠等方式巧妙隔开。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规划建设处副处长万聪说:“利用视觉差来巧妙隐藏间隔,还针对不同运动场,采取了不同的植物搭配和防护措施,看起来更柔和自然,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栅栏和水泥墙。”

武汉动物园湿地花园景观。

动物园设计师、北京动物园研究员张恩权曾多次考察改造前后的武汉动物园,他对如今的面貌和理念追求表示认可:“当我们谈论动物保护时,保护个体意义有限,必须强调生境保护。所以,在动物园里只能看到一头老虎和能看到老虎的生境、物种关系等,后者的科普宣教意义更大。动物园应该尽可能地去展示不同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示不同的生态类型组合,这使得动物园变得更像一座活的野生动物博物馆。”

为了强化这个功能,游客参观路径上还布置有科普展,融合介绍动物的地理植物区系、动物进化史、动物生存生态环境、文化文学意向等,形成动物、空间、知识相融相符的整体设计效果。

空间变大变多元——

非洲象有修脚区,还允许动物“想静一静”

动物的活动空间,也变大了。

数据显示,在全园总面积几乎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武汉动物园的动物笼舍从原有的13868平方米,扩大为21980平方米。

这是怎么做到的?“原来场馆分散,有一些空间动物没有享受到,化零为整后,大大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几乎每一种动物的活动空间都增加了。”负责武汉动物园此次升级改造的总设计师黄炎说,“改造的核心目的是提高动物福利,空间变大可能性才会增多,这是提高福利的基础。”

黄炎也是“网红动物园”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的设计者之一,红山森林动物园最受好评的动物通道系统,而今武汉动物园的动物也能享受到了。老虎、猎豹、狒狒等,能经由不同的通道系统到达内笼、外笼的不同区域,空间的新鲜感一多,动物的情绪和状态也更好。

犀牛在非对外展示区活动。

与之对应,饲养员的操作空间和通道也更加复杂。这是为了让饲养员在更规范、安全的情况下,做好野生动物的观察和管养。

北京动物园研究员张恩权解释,空间设计的变化,也促使人与野生动物关系在变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因为以铁栅栏硬性隔离的空间条件非常单一,不允许饲养员过于近距离接触和观察野生动物,很难做到精准掌握动物的状态。全世界的饲养员若想靠近动物,更多是运用各种手段威慑,否则饲养员容易有生命危险。”张恩权说,“慢慢地,人们开始创造空间条件,在保障安全和不用威慑的情况下接触和研究野生动物,甚至可以通过行为训练来引导它们接受体检。如今的武汉动物园在管养层面上做到了更进一步促进人与动物友好相处。”

升级后的武汉动物园,非洲象甚至拥有了安全修脚的区域——象和饲养员由栏杆及沟渠隔开,这能避免它在突然暴躁的紧急情况下踢到饲养员,又能让大象在饲养员的积极引导下,把脚伸到指定区域,让饲养员帮它修磨过长的指甲。

武汉动物园管理处动物繁育部部长辛浩表示,伴随改造建设,饲养员也在抓紧学习新的场馆特点和操作规范。“在动物园领域有一种说法,动物福利永远可以更好。硬件设施的升级,也促使我们的管养水平同步提升。”

梅花鹿的生态场馆,增加了更多可躲可藏的灌木丛。

另一个值得点赞的设计,是动物有了更多“隐私”空间。包括外场增加了更多可躲可藏的树木、草丛、岩石,以及一个专门的非对外展示区——动物私属的户外活动场地,不对游客开放。

辛浩解释:“动物也有情绪,也会偶尔心情不好,或者生病、需要交配……总有想独处的时候。以前因为空间受限,很难满足动物的隐私需求。但现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允许动物有静静待着的地方。”

张恩权补充:“动物有机会去选择,动物园有能力去应对选择,这是动物的福利之一。”

更体现平等与和谐——

栈道游线很丰富,看动物从“俯视”变为“平视”

游客的体验也变丰富了。

动物园允许动物不想露脸,游客怎么办?武汉动物园管理处副主任余钢说,“生态动物园”的理念,强调动物是主人,游客去动物的家里做客,“这也需要市民游客一起来转变观念”。

不过,让游客享有更好的体验和服务,仍是武汉动物园此次改造的重点。

参观改造后的动物园,对游客而言的直观感受是多了栈道。整个动物园有三条道路系统:地面的全园主路——连接不同主题展区和功能区;空中的游览栈道——展区内的参观路线;地面的管理通道——饲养员等内部管理员操作使用,游客不可通行。

栈道游览非洲区。

“栈道不是设计的初衷,而是设计的结果。”总设计师黄炎很强调这个因果关系,“把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动物,场馆地形也根据不同动物的生活需求,形成了山地、峡谷、草原等不同风貌。解决完动物的需求,再回过头来想人怎么参观,栈道随场馆地形上下起伏,是为了尽可能让人和野生动物处于平视视角,升高是为了平视爱爬高的动物,下降则是平视地面活动的动物。这反而让游客也有了多样体验。”

平视视角背后,是更进一步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过去,动物的展示方法多为下陷式坑穴。典型案例是武汉动物园改造前的“狮虎山”,人走上高台,俯瞰坑中猛兽——这让人看起来更像是自然的“征服者”,猛兽则更像“玩物”。这是时代局限带来的认知局限,直观体现在场馆设计和呈现方式上。这种被“俯视”的视角压力,也让动物更容易感到紧张、局促。

亚洲区的“树上王国”展区,栈道升高,游客可与亚洲灵长类动物“平视”。

在参观路线上,灌丛中、岩缝间设置有许多透明观察窗,既不会让动物直接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使动物因压力而出现刻板行为,又能让游客参观时带一点野外考察的新鲜感。

“当场景给了动物更多可能性,它们才会表现出更多自然行为,这能让动物更有活力。”余钢说,“总是看到状态一样的动物,和每次看到它都有不同状态,显然后者的参观体验更佳。”

岩缝间的玻璃观察窗。

在升级后的武汉动物园里,游客的选择还有新增的科普馆、文创商店、儿童互动区。

武汉动物园管理处动物繁育部部长辛浩表示,过去经常遇到游客投喂现象,游客有亲近动物的愿望可以理解,但野生动物有着各自特殊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消化系统,在不了解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盲目投喂,可能给它们带来一定的健康问题;但禁止很难完全解决问题,所以采取了疏导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加强宣传,一方面增加更适合与人亲近的畜牧类动物,允许适当投喂,这是一种平衡。

儿童互动区的盘羊。

“在城市公园体系中,动物园作为特殊公园,发挥着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说,“这使得动物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秉持生态优先理念,同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科学良好的展览体系和景观设施,确保动物园能够发挥科学教学和科研功能。理念在不断更新、城市在不断更新,我们也在不断调整优化,追求更好。”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通讯员邓丽玲 孙姝 图片:赵端)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翡翠珠链多少颗合适

十大稀有古钱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