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2篇文章,老杨将《新传统钓》的特点,以及线组的配置和调试方法和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本篇将重点介绍用钩的方案,以及此方案下优点和特点。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新传统钓》的3大改良思路:
1.钓组精细化
2.钓饵复合化
3.钓法多样化
上一篇文章的线组配置及调试要求,以及必须用“动态朝天钩”的要求,都是为了实现“钓组精细化”的目标,具体分析如下:
一.七星漂线组
七星漂线组是传统钓最常用的线组方案,但以往的七星漂线组,基本上呈现出来的都是“钓钝”的效果,因此在作钓效率上明显不如台钓方案。
在《新传统钓》线组配置方案下,七星漂+动态朝天钩的线组配置,可以同时实现如下2大功能:
1.确保每一次抛竿到位后,钩饵都能到底,并且到底后钩饵是“微触底”的状态,类似台钓中的钩饵微触底“钓灵”的调钓法。
2.钩饵到底后会呈现“反向离底”的状态,当有鱼在附近游动时,“反向离底”的钩饵会随着水流的扰动而自由摆动,从而实现“主动诱鱼”“动态诱鱼”的效果。
上述2大功能,无论是以往的“传统钓”线组还是“台钓”线组,都不可能同时实现。特别是第2点的“动态诱鱼”效果,只能通过“动态朝天钩”才能实现。
这也是老杨在上一篇文章线组配置中,反复强调必须要用“动态朝天钩”的根本原因。
我们对比一下常用的传统钓线组,看看和《新传统钓》线组的差别有哪些?
睡钩线组:铅坠到底时钩饵是躺底的状态,典型的“钓钝”方案,会丢失很多吃口信号,如果选用的铅坠太重、或者钩饵离铅坠的距离太长的话,基本上只有吃死口后才能看到浮漂有动作,也不具备“动态诱鱼”的效果,在传统钓中,此方案的作钓灵敏度也是最低的一种。
普通朝天钩线组:比睡钩线组灵敏,但一般不会采用精确调校法,钩重能将七星漂全部拉入水中的“偏钝”配置,钩饵在水底是“躺底”状态,无法实现“动态诱鱼”的效果(如果参考《新传统钓》,选用七星漂和钩重精准调校的话,钩饵在水底是“垂直触底”的状态,铅坠会严重的“挡口”)。同时由于钩柄比“动态朝天钩”短,很容易出现“脱钩跑鱼”的现象,鱼越大越容易脱钩。
二.立漂线组
各位钓友应该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观点:很多的台钓大师,在介绍台钓基本功时,都会不约而同的告诉大家,抛竿落点的准确性很重要。如果落点位置不准的话,钓获的效果就不好。
究其原因,很多钓友都会认为,抛竿落点不准的话,饵料在水底就不集中,也就不能将鱼集中诱到一起,分散在窝点周围的话,钓获的效率就不高了。
诚然,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但老杨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我们在玩传统钓时,也经常会在窝点周边“逗钓”,好像效果并不差......
老杨认为,台钓钓法,对抛竿落点准确性提出这么高的要求,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这一点很多台钓大师都没有明说:
就是当水底不平时,如果落点不是在调漂点位上时,可能每一竿抛出后,钩饵在水底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这样在上一竿是“钓灵”的钓法,到了下一竿时就可能变成“钓钝”的钓法了,作钓时就很难准确把握每一竿的漂相和抓口的时机,这一点在新手钓友这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举例分析一下:
我们用台钓线组,用最简单的单钩方案。如果我们希望钓的是钩饵微触底的“钓灵”状态,通过我们对钓组的调整,当钩饵到底后,漂目露出2目时,钩饵正好是“微触底”的理想状态。
问题来了: 如果我们在抛第2杆时,落点不是在上一个位置,此时露出的漂目是5目时,请问钩饵在水底是什么状态?
我相信,能把上面的这个问题分析清楚的钓友,至于是不是高手我不知道,但肯定在“调漂”“找底”方面已经相当有段位了。
事实上,此时钩饵在水底的状态,触底、躺底、子线弯曲三种可能性都有,至于是哪种状态,要根据饵重、钩重、钩子大小、漂目间距、风线、风力、走水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分析。
以上举例的是单钩的情况,如果采用双钩的话,情况就变得更复杂了。
所以,当我们每一次抛竿后,作钓状态如果在“钓灵”“钓钝”之间不停的变换时,我们如何能掌握好作钓的技法,把握住每一次的入口提竿的时机?
由于篇幅有限,这个问题老杨就不展开了,需要讨论和分析的点很多,相信很多钓友也为此困扰。因此很多钓友建议说,野钓时不需要考虑“钓灵”和“钓钝”,直接选用“钓钝”的调钓法反而更好,相信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
但在《新传统钓》的方案下,由于采用了“动态朝天钩”的线组配置,这个问题好像变得非常简单了。
上一篇文章中,我们用立漂线组的方案时,举了个例子:
半水时调平水,也就是“调目”是0目,去掉子线后,查看的“铅目”是10目。
此时,我们建议的钓目是在2-10目之间。
参考上图,我们分析一下不同的钓目时钩饵在水底的状态:
1.当钓目在2目左右时,钩饵微触底,并反向离底(假设此时上翘的角度是45度)
2.当钓目在4目左右时,钩饵触底,并反向离底(假设此时上翘的角度是30度)
3.当钓目在6目左右时,钩饵触底,并反向离底(假设此时上翘的角度是15度)
4.当钓目在8目左右时,此时钩饵可能已经不会反向离底了,平躺在水底。
5.当钓目在10目时,钩饵躺底,子线可能也要开始要弯曲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钓目没有接近到“铅目”的位置,钩饵触底的状态,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钩饵“反向离底”的角度,而这个变化,只对“动态诱鱼”的效果有影响,没有改变钩饵触底“钓灵”的整体状态。
假如,这一支浮漂从平水到10目的距离是15厘米的话,那就是说,只要水底的起伏幅度在15厘米以内,无论钩饵的落点是在深处还是在高处,也无论钓目是2目还是8目,我们都知道,此时钩饵在水底都是触底的状态,也都是“钓灵”的钓法。
同时,由于《新传统钓》抓口的漂相以顶漂为主,所以风线、风力、走水等因素对漂相和入口信号的影响更小。
上面说的是台钓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抛竿准确性的要求,台钓还有第二个更严重的问题,就是“子线挡口”的问题。
台钓在“钓灵”时,有时候子线挡口的现象非常明显,老钓友都知道,当出口不好漂相不明显的时候,只要换小一号的子线,漂相的信号就会明显不一样。
特别是在冬季钓鲫鱼时,有时候子线必须用到0.2-0.4时,才能看到明显的下顿漂相。而同样的情况下,传统钓即便是用到1.0的通线,漂相都会非常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以上鲫鱼吃食的姿态,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子线挡口的原因了。
台钓线组在“钓灵”时,子线是垂直绷紧的状态,钩饵挂在子线的下端。
鲫鱼就饵时是“头朝下尾朝上”将钩饵“吸入”口腔中的一个动态过程。这时,鲫鱼在吸食的第一时间,上嘴唇就已经触碰到子线了,如果对子线的触碰感非常明显的话,就会马上警觉起来,并停止“吸食”。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鲫鱼吸食时,必须将底下的钩饵快速“吸入”口中,钩饵从触底的状态,改变方向,向斜上方运动进入鱼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子线弯曲并“挡在”鱼的上嘴唇上,当钩饵继续向口腔深处运动时,才能通过弯曲的子线,形成浮漂向下拉扯的力量,从而形成“顿口”的漂相。
产生“顿口”的那一刻,鱼线在鱼的上嘴唇上是滑动的状态,会形成比较明显的“压力”的,鱼感觉到这个“压力”存在时,就会很快吐出钩饵。这就是台钓时“抓口”的时机要快、要准的原因,稍微慢了,可能就已经吐出来打不着了。
冬季的鱼口轻,本身吸力就小,此时如果子线偏粗、冬季气温低的话,都会导致子线显得比较“硬”,难以弯曲后快速进入鱼口。因此表现在漂相上,就是入口信号不明显,下顿的力量很小,有时候只有半目或一线的下顿漂相。
这些现象和难点,都是台钓法的原理决定的,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分析,和不断的尝试改变,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但在《新传统钓》的立漂线组方案中,采用“动态朝天钩”后,“子线挡口”的问题就不明显了。
从上图可以看出,采用“动态朝天钩”后,子线和钩饵部位是有一段距离的,同时钩饵在水底是“反向离底”上翘的状态。鲫鱼就饵时,钩饵的上翘角度和鲫鱼的下探角度基本上能完美对接,吸食较轻松。
同时吸食时鱼的嘴唇还触碰不到子线,后期即便触碰到了,也因为无需“弯曲下拉”,因此不会对鱼嘴唇带来“压力”,也就不会产生警觉吐出钩饵。同时当鲫鱼触碰到子线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就饵入口的步骤,下一步的动作是“抬头向上”,此时的子线处于松弛的状态,触碰感就更加不明显了。
因此,从鲫鱼在“动态朝天钩”的就饵过程看,此线组方案下,子线不需要参与“做功”。因此子线对鲫鱼的进食过程全程无干扰,最终的漂相“顶漂”的过程也就显得很轻松自然了。
通过以上分析,大家就能看到,采用《新传统钓》动态朝天钩线组方案后,无论是传统钓的七星漂方案,还是台钓的立漂方案,在很多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这也是老杨认为《新传统钓》可以和台钓PK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当然,除了在线组上的改变,还需要在钓法上也同步的变化,才能更好的提升《新传统钓》的作钓效率。这在下一篇文章《用饵方案及注意事项》中将重点介绍。有兴趣的钓友可以关注老杨,第一时间阅读到更新的文章。
《新传统钓》系列文章目录如下:
(1)一种可以和台钓PK的传统钓法
(2)线组的配置和调试
(3)用钩方案及特点分析
(4)用饵方案及注意事项
(5)钓位选择和打窝做窝
(6)作钓技法和漂相特点
最后,祝钓友们出钓顺利,大鲫大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