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古称芝田。地处中国浙江省东南部,素有“九山九水半分田”之称,是个只有两千多平方米地域面积、五十多万人口的小山城。有位著名周易大师这样形容“青田”:“青”是一条东方之龙,或隐或现,纵横四海;“田”是一枚方正的印章,如琢如磨,心心相印。世代生活在青田的人,要么像东方之龙一样,侨行天下;要么像青田石一样,石雕古今。
龙生九子组雕 灯光冻 3x3x12cm
青田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这里不但盛产一代帝豪刘伯温等名人,还盛产一种人们赖以生存的名石。古称“图书石”。因产于青田,又名青田石。在青田石中又有一种极品,名之灯光冻,它好比刘伯温,让青田这块人杰地灵之地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青田,青田,壘石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一代帝豪刘伯温(1311年-1375年,)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概括了他的故乡青田的地理风貌以及特产。青田这方天下最肥之田能出产神奇的灯光冻,皆由天地菁英与磅礴之气郁结而成,上通天时,下接地气。据清乾隆举人韩锡胙在《滑疑集》中记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韩锡胙(1716——1776),青田人,官至苏松督粮道,工书画,诗、古文尤俊拔,时人称他为刘基之后“青田第二异人。”他对印学亦深有研究,为《诸葛寅安铜印谱》、《阴骘文印谱》、《湖州吴氏印谱》、《石缘印谱》等作过序,其记载当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赵孟頫.文彭、何震、沙孟海、齐白石篆刻作品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画大家。他创造了婉转流利、圆润劲秀的印文体——圆朱文,开创了署于印侧的边款,摹辑了我国较早行世的印谱——《印史》,倡导“汉魏而下典型质朴”的印风,在中国印学史上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他还是至今有史料记载能亲手刻印的第一位印学家。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赵魏公(孟頫)私刻‘水晶(精)宫道人’。”赵孟頫在大德十年(1306)写给王利用的信中亦提到:“名印当刻去奉进。”明徐上达《印法参同》曰:“赵松雪,篆玉箸,刻朱文,颇流动有神气。”清高积厚亦谓:“迨赵吴兴,工书,而精于刻,力追汉人。”
赵孟頫与青田石还有一种特殊的缘分。赵孟頫是宋宗室,宋末以父荫补官,入元后被荐举入京任职。宋太祖八世孙赵希怿寓居青田,希怿之孙赵孟奎、赵孟垕、赵孟至、赵孟圻皆进士,与赵孟頫同宗同辈,应有交往,使赵孟頫有了解、获取青田石的机遇,可能成为最早使用青田石刻印的著名文人。迄今,米芾(1051——1107)是因其印文“多数刻划粗拙”而被推测为能“自己动刀”的第一代印学家。赵孟頫则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使用青田灯光石刻印的第一位篆刻家。
以石治为常用印章,是中世纪之后的事。见诸记载的有明甘旸《印章集说》:“石质,古不以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不耐久,故不传。”明郎瑛《七修类稿》说:“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由此可知唐宋以后的文人已断断续续地以石制印,但从流传下来的印蜕来看,以鉴定学角度不难析出,赵子昂的用印基本上属铜印,而王冕的用印已是石印,但惜乎其用印实物未传后世。当时以花乳石制印,还未能形成气候。
至明朝则是石印崛起的重要年代,文彭以青田冻制印并推而广之,此为印学界一致的看法。然从王冕至文彭近二百年,这二百年间,以石制印似乎销声匿迹。既没有篆刻高手出现,也未闻有刻治石印的印人。它的掘起是与政治有关的,先是在宫廷中悄悄地盛行起来,形成气候,再播及到民间的。
清代周亮工(1612——1672)在《印人传》中记载了一件与青田石有关的印史大事:余闻国博在南监时,肩一小舆,过西虹桥,见一蹇卫驼两筐石,老髯复肩两筐随其后,与市肆互诟。公询之,曰此家允我买石,石从江上来,蹇卫与负者须少力资,乃固不与,遂惊公。公睨视久之,曰:勿争,我与尔值且倍力资。公遂得四筐石,解之即今所谓灯光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时谼中为南司马过公,见石累累,心喜之。先是,公所为印皆牙章,自落墨而命金陵人李文甫镌之。李善雕箑边,其所镌花卉,皆玲珑有致。公以印属之,辄能不失公笔意,故公牙章半出李手。自得石后,乃不复作牙章。谼中乃索其石满百去,半以属公,半浼公落墨,而使何主臣镌之,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
400多年前,发生在西虹桥畔的这一印史轶事,看似偶然,却很有戏剧性,其实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文彭(1497——1573)在西虹桥畔得石之前,事实上并非“不知(以冻石)为印章”。他购得四筐青田冻石的时间是“在南监时”的嘉靖三十六年(1557)60岁以后,而此前他已刻过许多石印,如“醉倒落花前天地为衾枕”石印边款为“嘉靖丙申(1536)”时年39岁。“琴罢倚松玩鹤”石印边款为“嘉靖丁未(1547)”时年50岁。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能对在西虹桥畔偶然遇上的那批冻石“睨视久之”,慧眼识宝,将其买下。加之他身为书画大家文征明长子,位居当朝国子监博士,其巨大的社会影响,最终使他成为掀起印材革命热潮,开创文人篆刻石章新时代的大功臣。
文彭得遇灯光冻
文彭偶得四筐青田石,能获得“于是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的社会效应,尚离不开同时代有识之士及印人群体的共同努力。谼中司马,名汪道昆(1525——1593),官至兵部左侍郎,进士出身,博览多识,以诗文名世,与文彭为挚友。他十分推崇文彭的石印,“索国博章累累”,在他调至北京任职后,还特意将文彭调任北京国子监博士。但毕竟文彭在西虹桥得石而“不复作牙章”之时已是年过花甲,又左目失明,更因无印谱流传,后人罕见其印作风采。
灯光冻
何震(1530——1604)与文彭亦师亦友,在文彭西虹桥得石之时年方20多岁。因他曾在文彭指导下“究心六书”,有深厚文字学基础,又以镌印鬻艺谋生,有娴熟的刻字技艺,恰逢印章转型期,正可“天空任鸟飞”。更幸运的还有他结识了同乡汪道昆。汪将向文彭索要的青田石章50方请文彭落墨、何震镌刻后,“意甚得,曰无以报,数函聊作金仆姑,盍往塞上,于是主臣尽交蒯缑,遍历诸边塞,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何震的边塞之行,不仅因受边塞雄风感染,创立了驱刀如笔,猛利见长的印风,推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将青田冻石这一新印材传播到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了石印新时代的确立。
灯光冻组章
韩天衡《中国印学年表》已有记载,“成化六年,朱见深(明宪宗)约于是时赐覃昌“补衮宣化”石印,明代帝后诸玺,当不会晚于这个时间。可见当时宫廷以石制印之一斑。叶腊石、花乳石盛行于民间文人之中,当为六、七十年后,郎瑛《七修类稿》成书的嘉靖年间。(《七修类稿》成书于嘉靖26年),印学界统一的观点是“文彭生前尝以处州青田灯光冻石治印,世人风从,标志篆刻由铜印时代进入石章朝代”。石印登上了印坛,导致了篆刻名家辈出,流派支生,印谱出,写下了近五百年来光辉的印学史。
沈鹏题词
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启功题诗灯光冻石:“碧绿琉璃发宝藏,嵚崎山缜耀文房。青田印石千秋誉,谁见灯光胜月光。”沈鹏先生有一次看到倪东方大师“惜石斋”家藏的三枚灯光冻和《花好月圆》之佳作,即兴题写赞之:“石神”!李岚清题之:“印石之祖”。
灯光冻在明代称“灯明石”。这一神奇而文雅的名称到底怎么来的?首先肯定不是本土石农之命名,在青田,大多石种或以矿山和色彩名之,如封门青;或以发现者名之,如南光师傅发现,名之为南光冻;或以肖像事物名之,如猪油冻、头绳络之名等等,粗俗易懂。由此,可以推测 “灯光冻”,如此高雅之名绝不可能出自石农之口,应该出自文人之手。这好比刘基,又名刘伯温、刘青田、刘文成公等等一样。
这一判断不是空穴来风,是有文献佐证的。明代著名学者屠隆(1542——1605),字纬真,浙江宁波人,在其所著《考槃余事》中有一段述及“灯光冻”之名的来历:“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而笔意得尽,今亦难得。”
宝典福书
宝典福书局部
宝典福书局部
《书谱》(1979年第4期版)又指出:“灯光冻,又名灯明石。微黄纯净细腻、温润柔和,色泽鲜明、半透明,光照下灿若灯辉,故名。灯光冻质雅易刻,明初已用于刻印,为青田石之极品,高出寿山诸石之上,价胜黄金。”
“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已经说明“灯光冻”命名的来历。“莹洁如玉”同时说明了青田石之质地。试想赵孟頫、王冕或者文彭,他们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照明时代?那时,人们照明最主要的用具无非是油灯、烛灯或者灯笼。在那光风霁月之夜,赵孟頫们一边饮茶赋诗,一边刻石作兴。当柔和的灯光透过了石头,赵孟頫发现青田冻石灿若灯辉,青中泛黄,又玲珑剔透。这在玻璃稀有的古代是何其珍贵的发现。
文人雅集,有美石有朗月,有诗赋有茶茗,是何等赏心悦目、风雅有趣!不知谁脱口而出---“美哉,灯光冻!”在座者无不拍案叫好。由此,“灯光冻”之美名从文人圈开始流行至今,名扬四海,广为大众所接受。
方寸之间,“灯光冻”牵动着多少人物与事件,彻底洞穿铜印时代一统千秋印坛的黑夜,成为了数百年来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段佳话。
乾隆皇帝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出生于1711年,24岁登基,在位60年,创造了清代历史上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乾隆自幼博览群书,受过系统的汉文化熏陶,其文化素养之高,在历代帝王中罕见。他喜欢读书、吟咏,一生刊行诗作四万多首。他的书法清秀俊逸,为时人所倾倒。他收藏鉴玩大量文物,使紫禁城变为一座宏富的文物宝库。据查,北京故宫收藏以青田石制作的帝王玉玺近1000多枚,这对于中国四大名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历史财富。在这座宝库里就藏有他收藏的500余方青田石章。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第六次南巡,他在杭州期间,偶然看到文证明、文彭、何震、甘旸遗章,顿生爱心,将印章带回北京之后,放在静怡轩中,时常把玩。乾隆以为文彭治印“佳文”、“佳篆”、“佳石”融为一体,推崇备至,留心搜集,两三年内得十多方,其中一方青田石章“光风霁月”朱文印,长3.8厘米、宽3.1厘米、高6.1厘米,边款为“嘉靖乙卯四月茂苑文彭”。乾隆视之为珍宝,特令配一精制的紫檀木匣,在印匣四周分别刻有乾隆与大臣和绅、董浩、梁国治的诗作。乾隆题诗云“光风以为瑞,霁月以为倪。闻之山谷黄,曾称周濂溪。寿承笔于印,襟怀古与稽。欲以喻德章,宁因玩物题。”
文彭篆刻 光风霁月
清代灯光冻
在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时,自然要隆重庆贺一番。大臣们也都会揣摸帝王喜好,处心积虑地筹办贺礼。在众多贡品中,由120方青田石章组成的两套印章,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具。这两套印章采用青田石中的灯光冻等名贵石料,由苏州织造精心制作。镌刻的印文系由当朝大臣金简、和绅从乾隆御制诗文中选取有“福”、“寿”字样的句子两套印章各60句,分别取名“宝典福书”、“元音寿牒”。两套印章皆分别装在有上下两层的紫檀木雕云纹宝匣内。这是一次青田灯光冻风采的空前展示。
乾隆皇帝十分欣赏质地温润莹洁的灯光冻及其的浓烈文化气息。灯光冻亦永远铭记着乾隆帝的雄才、睿智和情趣。它静静地厮守在紫禁城里,与后来者共同解读那不平凡的“乾隆时代”。
(本文节选自陈墨著作《石神灯光冻》)
陈墨简介
陈墨(1965--—),浙江青田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曾任青田石雕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现任西泠印社青田印学基地秘书长、丽水市文艺家评论协会理事、青田石雕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秘书长。公开出版诗集、散文集3部,青田石雕理论研究专著10多本。
编辑:张丽敏
放心收藏,全球见证,扫码立即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