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是我国人民得要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明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器物。随着文明和物质水的进步,陶瓷渐渐从实用性向实用性和艺术性转变。
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从用途的角度来说,它们的种类也十分丰富,例如,现代人所熟知的瓶多为花瓶,其实插花只是其很小的一部分功能,此外还能用来汲水、盛酒、祭祀、随葬、放帽子等,还有的瓶子什么用途都没有,只是作为观赏之器,正所谓“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今天艺延小编就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罗列一些陶瓷器型,与大家一起欣赏和解读。
一、尖底瓶
新石器时代陶器,汲水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二、传瓶
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
三、梅瓶
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四、花口瓶
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五、琮式瓶
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六、象腿瓶
象腿瓶,即“一统瓶”,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得名。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七、橄榄瓶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八、凤尾瓶
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九、蒜头瓶
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状如蒜头而颈略长,亦可称之为“虎爪瓶”。
十、棒槌瓶
康熙早期的棒槌瓶器形偏矮,康熙中期以后,器形趋于细长,为了与雍正时期的棒槌瓶相区别,取名硬棒槌瓶。常见的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五彩开光等品种。
方棒槌瓶,撇口,短颈,平肩微折,身呈四筒形,长方腹上部略宽,下部稍窄,器底有方形宽足,凹底施釉。现代多叫方瓶,有青花器和三彩器。
软棒槌瓶,是与硬棒槌瓶相对而言,特指雍正初期烧制的一种器形,造型不及硬棒槌瓶挺拔,口外侈,束颈,溜肩,直筒形腹,腹下略收,足尖圆滑。常见青花、五彩。清光绪及民国时期方棒槌瓶的仿品较为多见,但胎体较厚重,口边较薄且不规整。
十一、活环瓶
因瓶的双耳上套有可活动的环而得名。装饰活环是明嘉靖以来流行的一种造型。嘉靖时期活环造型为唇沿外撇,束颈,长腹下垂,足部较高且外撇,平底,颈部贴塑双兽耳,并套有可活动的圆环。此类瓶式清康熙及民国时期均有烧制。
十二、胆式瓶
长颈,溜肩,垂腹,形若悬垂的动物胆囊。造型近似锥把瓶,不同之处在于颈部较为短粗。始见于明万历朝,流行于清代。
十三、六方瓶
又称“六棱瓶”,明中晚期流行的瓶式之一,因瓶体作六棱柱形而得名。
十四、荸荠扁瓶
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如荸荠,圈足。清代康熙时首创,多为直颈。晚清同治、光绪时,官窑又流行这一造型,但均为粗短锥颈,荸荠形扁圆腹,圈足,造型鲜有变化。
十五、纸槌瓶
因形似纸槌而得名,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圆腹,宋代汝窑中较多。
十六、油锤瓶
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以青花和颜色釉多见。
十七、瓜棱瓶
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十八、菊瓣瓶
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造型为撇口,长颈,溜肩,敛腹,圈足,下腹部浮雕一周菊花瓣为饰。
十九、柳叶瓶
侈口,细颈,敛腹修长,卧足。器形曲折多姿,隽秀典雅,若悬垂的柳叶,又似亭亭玉立的美人,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二十、观音瓶
又称“观音尊”,流行于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康熙一朝景德镇窑烧制的瓶式很多,有时瓶、尊在称呼上不易区分,一般来说,凡口小腹大的均称为瓶。观音瓶的特征为侈口,颈部较短,丰肩,肩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以下外撇,浅圈足,瓶体修长,线条流畅。
二十一、灯笼瓶
因形似长圆形灯笼而得名。流行于清雍正、乾隆时期,造型为直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
二十二、藏草瓶
又称“甘露瓶”,是清朝廷为西藏僧侣烧制的用于插草供佛的特别器皿,故称藏草瓶。雍正时已有烧制,乾隆时期制品为圆唇口,直颈有凸弦纹,丰肩,腹下部渐收,束胫,足部外撇。这类瓶式不书款识,一般多认作乾隆制品。
二十三、赏瓶
清代雍正朝新创造型,一直延续至清末宣统朝,成为官窑传统器形。瓶呈撇口,长颈,圆腹,圈足,多以青花缠枝莲为饰,取其“清廉”谐音,专用于皇帝赏赐臣下,意在令其“为政清廉”。
二十四、葫芦瓶
形似葫芦的瓶式,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及至明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
这是葫芦瓶的变种,叫“如意耳尊”。瓶身还是葫芦,但加了如意形的耳,故名如意耳。这个瓶口比上一个大,所以叫“尊”。尊是瓶的一种,古书上说“口大者为尊,口小者为瓶”,其实界限很模糊。
扁腹绶带葫芦瓶
器形似扁葫芦,颈部有对称双系,因腹圆若满月,又称“抱月瓶”或“宝月瓶”。此式瓶始见于明代洪武御窑器,盛行于永乐、宣布德两朝,此后至明末不复出现。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窑有仿制品或略加变化,改称“马挂瓶”,为皇亲国戚骑马出行时随身携带的用具。
二十五、交泰瓶
器腹中段镂雕成如意头形,套钩回纹或倒、正T形。瓶体上下于纹饰间相互钩套、连为一体,可以活动却不能分开,寓意"天地交泰",为清代乾隆早期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和催总(清朝官名)老格(指担任这一职务的人)刻意制作专供乾隆皇帝玩赏的佳器,传世极少。
二十六、转心瓶
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二十七、双联瓶
形制如连体双鱼,又称“连体瓶”、“双鱼瓶”或“合欢瓶”,在唐三彩中已出现,流行于清代,因两瓶联成一体而得名。通常是两瓶的腹部粘连在一起或自口至底通体相连。
二十八、贯耳瓶
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二十九、净瓶
佛教僧侣“十八物”之一,游方时随身携带以储水或净手,源于佛国印度,后随佛教传入中国。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辽时期。造型为管状细长瓶,颈中部突出如圆盘,长圆腹、圈足、肩部上翘的短流多作瑞兽首形。
元明以后器身多扁圆,颈较短,流肥硕。入清以后,这一器形为皇家垄断,演变为直颈、丰肩、敛腹、高圈足外撇如盖展开、无流,成为清朝朝廷赐给西藏高级僧侣插草供佛之物,故又改称“藏草壶”。
三十、玉壶春瓶
又称玉壶赏瓶,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玉壶春瓶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三十一、弦纹瓶
又称“起弦瓶”,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凸弦纹作装饰而得名。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三十一、洗口瓶
因瓶口似浅洗而得名,流行于宋,以龙泉窑烧制量最大。南北各窑场所烧制的洗口瓶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种:一种为洗口、直颈、折肩、筒式腹、浅圈足;另一种是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此类瓶可能是从油灯发展而来。
三十二、鸡腿瓶
又称“鸡腿坛”,辽、金时期典型陶瓷器之一。侈口外卷,溜肩,腹部修长形如鸡腿,故名。
三十三、凤首瓶
辽代的一种瓷器。多作伸颈、敛翼、直立的凤形。花式杯口,凤首张目曲嘴,长颈、宽肩、底足外展。
三十四、天球瓶
天球瓶是受西亚文化影响极深的一种瓷器造型,创烧于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景德镇窑,多见青花,以海水龙纹为贵。永乐朝开始成为观赏式瓶,宣德年间较为流行。瓶形为小口、直颈、丰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圆球腹硕大,像是从天降下来似的,故名。
三十五、四方倭角瓶
明宣德年间景德镇窑烧制的一种瓶式,仅有青花器。器呈唇式微侈口,直颈两侧贴塑兽耳,八棱锤形方腹,深圈足外撇,内台阶式底。清代雍正官窑青花四方倭角瓶,尺寸较大,做工很好。乾隆时期仿品颈侧兽耳较小,底足较矮。
三十六、壁瓶
专为悬于壁上或挂于轿中设计的瓶式,又称“挂瓶”或“轿瓶”,始见于明代宣德朝。瓶体均为整体的半剖,背面平整有穿,可系绳悬挂。初挂于鸟笼之中。万历时大兴,有莲花、葫芦、瓜棱、胆式等多种形制,清代乾隆官窑多有生产,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品种丰富,多附御题诗句。
三十七、蟠龙瓶
蟠龙瓶初为明器(即冥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三十八、多管瓶
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三十九、盘口瓶
流行于北朝至隋。盘口,短颈,平底。因瓶口像浅盘而命名。北朝的花瓶腹瘦长,最大腹径在近底处。隋代的瓶则颈部细长,腹部较丰满,略呈椭圆形。明清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五彩、单色釉等。
在瓷器的诸多品类里,瓶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汉唐有明确的礼仪用途,宋元时瓶开始承载实用功能,明清时期加入大量的新工艺和装饰手法,审美的价值愈发突显。
从实用饮用器,到后来的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瓶子摆在一隅,便是艺术。
说明:
1、[艺延]倡导用艺术美化生活,专注于艺术、艺术版权、艺术美陈、艺术授权相关知识,本文文字图片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而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异议请联络我们。
2、转载请注明
3、艺延征稿启事
为了传播艺术,给广大艺术家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从即日起艺延推出“艺术家”微个展栏目,现向各类艺术家征稿,具体如下:
(1)征稿对象:画家(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版画、漆画等)、雕刻家、雕塑家、书法家、摄影师等。(2)征稿要求:有意的艺术家可选15-30件左右代表性作品(每件作品注明名称、尺寸、年代等)、个人照片、简历、联系方式(若有评论文章更佳)等打包发送至邮箱941618493@qq.com。(3)此展览不收任何费用,媒体覆盖微信公众平台、腾讯天天快报、网易、搜狗、艺延官网等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