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老祖宗的秘诀:如何用自然现象鉴别琥珀?

03-13

老祖宗的秘诀:如何用自然现象鉴别琥珀?

日月轮转,风雨雷电,人类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认知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自然崇拜也让不同的文明产生了不同的神话体系。


汉字源于大自然。比如“电”字,在甲骨文上由三个雨点和闪电发光的形状构成,是象形字;到西周初期的青铜器上(金文),变成了会意字,上面是个“雨”字旁,下面是闪电的形状。《说文解字》里对“电”的解释为“阴阳激耀也”,即阴阳二气相激而产生光亮。


古人对雷电现象的认知

群经之首《易经》里,关于雷电的内容有十几处,如“大壮”卦,卦图为乾下震上,震为雷,乾为天,“归妹”卦和“震”卦还讲了雷电的危害。当然,那主要还是从哲学层面延伸解释的。


对雷电的成因,西汉的《淮南子》认为,“阴阳相薄(迫)为雷,激扬为电”。古人很早就知道雷电的产生和云有直接关系,东汉王充在《论衡》里说,“云雨至则雷电击”,然后也用阴阳二气解释了雷电,“雷者,太阳之激气也……正月阳动,故正月始雷,五月阳盛,故五月雷迅。秋冬阳衰,故秋冬雷潜。”

关于雷电造成的灾祸或者趣闻,古书里有很多记载。如沈括的《梦溪笔谈》里讲到,有一株大树被雷劈倒后,他捡到了传说中“雷公”丢弃的“雷斧(也叫霹雳斧)”,石头材质,和斧头一模一样,只是没装柄。这玩意在《旧唐书》等正史里也有提及,不知道究竟是何物。


一些古籍还记载了“尖端放电”现象,也就是尖锐物体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放电现象。古人当然不能用现代物理的角度解释,只是觉得奇怪。如《汉书·西域传》记载,“元始中……姑句家矛端生火”,意思是这个西域人的长矛尖头自己会发光。


此外,明朝宰相张居正的《张文忠公集》里描述了他见到的球形闪电,一个绿色的火球,伴随着一些小火珠在雨中飞来,落到了他家的厨房,把厨师吓了一跳,幸好没出事,火球很快消失了。


古书记载的摩擦起电现象


说起摩擦起电,有些人只知道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塔勒斯的发现:琥珀摩擦后能够吸引细小的物体,丝绸摩擦会起火花。其实中国也很早就有人发现了。


成书于汉代的《春秋纬》是谶纬类典籍,原书早已失传,不过后世的许多古籍提到过这部书,如晋代郭璞的《山海经图赞》里引用了《春秋纬·考异邮》里的一句话,“承石取铁,玳瑁吸(衤字旁一个若,指细小物体,也有注释说是介子,即芥菜子)”。


玳瑁

这里前一句说的是磁石吸铁现象,后一句是摩擦起电现象,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发现,玳瑁(海龟壳制品)摩擦后,能吸附芥菜子。《太平御览》等古书也引用了《春秋纬·考异邮》的这句话。


古时候玳瑁又叫“顿牟”,《论衡》里也记载了“顿牟掇芥”这种摩擦起电的现象。


此外还有“琥珀吸芥”的记载。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琥珀的概念。琥珀在古代又叫“虎魄”,早期有一种观点,认为那是老虎死后,精魄入地化成了石头。但南朝的道家牛人、大学者陶弘景说,前朝就有人指出,琥珀是松脂埋在地下千万年形成的。陶弘景还试着用火烧琥珀,闻到了松香味。


三国年间的学者虞翻发现,“虎魄不取腐芥”,意思是,摩擦琥珀不能吸走腐坏的芥菜子。南北朝时的药物学家雷敩著有《炮炙论》,里面提出了一种鉴别琥珀真假的方法,“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热,吸得芥子者真也。”也就是说,用布摩擦琥珀等它发热,能吸附芥子才是真品。


现在仿冒琥珀的材料很高级,这种鉴别方法肯定不管用了。


衣服起电吓到古人


冬天空气干燥,一些衣物容易起电火花,古人很早就知道。如西晋学者张华说,“今人梳头,脱著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就是说,用梳子梳头或者穿、脱丝绸质地的衣服,会冒火花,还噼啪作响。


张华对这种现象没有感到大惊小怪,但也有一些古人被衣服冒火花吓到。明朝的《奇闻类记》里有一则“衣帛火异”,把衣物放电的现象记作奇闻异事


书中说,明朝景泰年间有个叫张靖之的人,一天晚上在家换衣服,衣带上噼啪直冒火花,家人瞧见了,你看我我看你,都惊愕失色,不知所以然;还有杭州人王宗海,有一天穿着绒衣,晚上换衣服的时候也是这样,他还在酒宴上给朋友们讲这件事,大家都感到惊奇。


结语:古代能穿绸缎、绒衣的人不多,所以衣物放电现象比较少见,有些人被吓一跳也无可厚非。我们小时候第一次见衣服起电也要奇怪半天。

实际上,古代的相关记载很有意义,对近代电学的发展有所帮助。唐朝的牛人段成氏(《酉阳杂俎》作者)也记载过摩擦起电的现象,他说,在黑暗中撸一只猫,逆着方向捋毛,就能看到火花了。


参考文献:《论衡》、《奇闻类记》等

玛瑙手镯价格及图片

比格犬好养吗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