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银川河东机场海关在对入境旅客行李物品进行监管时,发现一旅客的行李CT机过机图像异常。经现场关员进一步开箱检查,在其行李箱内发现本体厚重、略呈三角状的贝壳一件,后经鉴定为大砗磲,重1.5公斤,银川海关依法对其没收。这是宁夏首次查获砗磲贝壳实体,且为国内查获单体重量最大的海洋濒危物种。砗磲到底是什么来头?买卖砗磲会面临什么后果?砗磲一旦灭绝,对海洋环境会有什么影响?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它?
海关查获的砗磲。图源:央视新闻
“大白菜”“围棋子”……海关屡次查获砗磲制品
2023年12月,长沙市森林公安局破获一起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对3名参与买卖野生动物制品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长沙市民李某某因酷爱收藏,在2022年2月至6月期间,多次向蔡某某、朱某某等人购买玳瑁、砗磲以及红珊瑚制品。至案发时,公安机关从其家中现场查获了1件玳瑁制品、6件砗磲制品、2件红珊瑚手串。经专业机构鉴定,这些藏品均为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制品,总价值超过20万元。
2023年10月,广州海关在一旅客行李中,查获一袋总重785克的白色贝壳,这些贝壳大的比成人手掌略大,小的也有半掌左右,共计9件,经鉴定,这些贝壳都是砗磲。
同样,南京海关近日在查验旅客行李时,意外发现一批生物制品,其中包括一颗重1.09公斤的“大白菜”,经鉴定,这颗“大白菜”竟是砗磲制成的。2022年9月,南京海关还查获一批用砗磲制成的白色围棋子,共计1.192千克。
海关提醒,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规定,未获得国家濒危物种管理部门出具的允许进出口证明书的,禁止贸易、携带、邮寄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进出境。非法进口、出口或者以其他方式走私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由海关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23年9月8日,广西北海市银海区人民法院对一起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被告人曾某因贩卖砗磲制品,被判处拘役5个月,缓刑10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这是北海市首例因贩卖砗磲制品获刑案件。
曾某于2019年开始向他人收购砗磲制品,后在其经营的珍珠店内和线上销售。2021年4月起,曾某向廖某多次购进砗磲制品共计14508元予以销售,至案发时,曾某通过微信销售砗磲制品共计5642元。同年12月,公安机关在曾某的珍珠店及家中查扣一批尚未销售的砗磲制品,重35.87公斤,价值17217元。
贩卖砗磲可能坐牢,购买砗磲工艺品自己欣赏也不行。今年夏天,北京房山森林公安大队在一男子家中查获两件砗磲工艺品,经鉴定,价值为35000元,该男子因涉嫌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警方刑拘。这两件砗磲制品是该男子2020年从海南省琼海市购买的,摆于书房内观赏,没想到3年后,竟然因为这个收藏品,被警察送了“玫瑰金”。
“贝壳之王”砗磲来头不小,《西游记》里曾藏过唐僧
砗磲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的海洋动物,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之一,也被称为“贝壳之王”。砗磲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海域。20世纪50年代,砗磲在我国南海资源丰富,海南渔民就有采集砗磲的贝壳作为烧制石灰原料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砗磲资源量已严重下降,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看不到大砗磲的存在。由于数量稀少,砗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海洋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砗磲被列为易危物种。
普通砗磲长半米多、重几十公斤;巨型砗磲长度超过1.5米、重300多公斤。《西游记》里,多次出现砗磲的身影,龙宫里把砗磲壳当成床,通天河底金鱼怪藏唐僧的六尺白石匣,也是用砗磲外壳制成的。
砗磲,古代也称为“车渠”,它的外壳有多条突出的棱,中间凹槽如车轮碾过的印渠,所以被命名为“车渠”,由于其外壳像石头一样硬,后人改称为“砗磲”。
砗磲体型巨大,经过悠久岁月的打磨,外壳白如象牙,内里花纹色彩斑斓,玉化的砗磲更是像和田玉一样,被精雕细琢成文玩,成为不少收藏者的最爱。
唐朝前,人们通常用砗磲制作器物,文献记录的有碗、觯等生活器皿。唐朝后,人们喜欢用砗磲内壳来制作宝珠。宋明时期,砗磲、金、银、琉璃、玛瑙、珊瑚、琥珀一起,被尊为“佛教七宝”,砗磲因产量稀少、质美如玉而被公推为七宝之首。
砗磲珠石以奶白色最常见,是世界上最白的宝石之一。高档的砗磲珠石包括黄金砗磲、玉砗磲、血砗磲等,有紫、粉等颜色。
砗磲是海洋生物家园,也是“地质气象站”
砗磲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解释:“车渠,大蛤也,大者长二三尺,阔尺许。”南宋张季明的《医说》记载,砗磲壳体粉末用于治疗宋徽宗宠妃的咳疾,效果极佳。
作为海洋生物的一员,砗磲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是重要的造礁护礁生物,约占珊瑚礁生物量的30%——40%。
星罗棋布的砗磲,镶嵌于珊瑚礁之上,壳体洁白,外套膜色彩艳丽,如“海底玫瑰”般绽放。
砗磲体型较大,能为海洋动物,如鱼、蟹、虾、鲨鱼、海豚等提供活动场所,形成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砗磲相当于一幢高层建筑,里面生活着多户人家,一旦“房子”没了,住户便会“无家可归”,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影响。
砗磲主要分布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的珊瑚礁系统浅水环境中,一般都是开口向上固定在珊瑚礁盘上,一辈子都不会移动,就像一个海洋气象站一样,不停地记录着周边的海洋、天气、气候等信息,简直就是天生的“地质气象站”。
砗磲寿命最长能到100年,大部分在50年左右,所以单个砗磲可以提供50——100年的气候或天气记录。多个化石砗磲一起,就能提供很多过去的气候和天气变化信息。
砗磲和珊瑚一样,贝肉中共生着多种虫黄藻,能在夜晚发出耀眼的荧光,五颜六色,非常漂亮。砗磲为虫黄藻提供“住所”及光合作用原料,而虫黄藻通过光合作用,为砗磲提供必要的营养。
因此,砗磲实际上是靠光合作用生活的,除了幼年期吃几个虫黄藻外,一辈子几乎不吃东西。正因为砗磲藏身珊瑚礁,与虫黄藻共生共长,可以有效反映海域里珊瑚、虫黄藻的生态状况。
因美丽而遭无妄之灾,保护迫在眉睫
正是由于砗磲有重要的食用、收藏、经济、生态等多种价值,所以经过近几十年的过度捕捞,世界各地的砗磲资源都在急剧减少。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海温逐年上升、海水酸化、珊瑚礁退化,砗磲繁衍生息受到严重影响。人为盗猎活动,更是将本已处境艰难的巨贝推向灭绝边缘。
为了捕获砗磲,捕捞者会用采捕船的螺旋桨打散沙层,甚至用炸药炸毁周围的珊瑚,不仅给砗磲带来灭顶之灾,也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珊瑚礁退化,使原本热闹的“海中热带雨林”,变成毫无生机的海底废墟,许多百年乃至千年巨贝就此损毁,众多共生的海洋生物因此失去家园,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濒临灭绝的砗磲逐渐受到重视,1988年《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将砗磲列为一级保护海洋生物,1996年砗磲科全部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海南省于2017年出台《珊瑚礁和砗磲保护规定》,全面禁止海南省的所有砗磲贸易。
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执法力度提升,砗磲保护工作渐入佳境,但由于人类前期的大肆捕捞和破坏,砗磲种群基数远低于正常水平,生活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自然恢复需要相当长时间。为加快这一进程,国内外学者展开了砗磲人工繁育和放流工作。
2015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始人工繁育养殖砗磲,还建立了南海岛礁砗磲增殖核心示范区,人工增殖放流砗磲存活率达60%,为南海砗磲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牧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透视社综合央视新闻、齐鲁晚报、潇湘晨报、北海日报、杭州日报报道)
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
校对:李旭颖
审核:龚紫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