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瓷都景德镇的大名,却不识它的前身为昌南镇。这般朴实无华的村镇名号,是如何摇身一变贵气十足,一朝成名天下闻的呢?
故事当然得从瓷说起。
北宋时,一抹雨过天青颜色的瓷器赢得了宋真宗的格外青睐,他下令此地开始烧制御用的瓷器,并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给这座镇子,便有了世人皆知的景德镇。
什么瓷器能有这样大的魅力?不仅让皇帝喜笑颜开,也在民间被热烈追捧,以至于在余下的百年间,统领了整个宋代的瓷器风潮呢?
它就是青白瓷!因熔“南青北白”的制瓷工艺于一炉,其釉色白中含青而得名。人们也称之为影青、隐青、映青等,这多是晚清后的别名。
青白瓷釉光透如水,温润如玉,轻巧素雅,颇有几分卓尔不群的文人气韵。明人赞为“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更显出青白瓷隐逸的仙风道骨。
01
青白瓷是如何诞生的?
青白瓷发端于唐末五代至北宋初年。
《旧唐书》载:“西至关内,东至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蓁蔽野。”
当时横征暴敛,战火四起之下民不聊生的局面,导致了大量北方人民向南方迁徙。在这支浩浩荡荡的搬家队伍中,自然不乏懂得制瓷的能家巨匠。这些手艺人将北方的白瓷制作工艺带到南方后,南方的窑场也开始尝试烧制白瓷。
青白瓷的诞生,源自一场意外的相遇。
南方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给当地提供了优良的制瓷原料,含铁元素程度较高的瓷土正是南方率先烧制出青白瓷的重要因素。
加之窑炉形制与烧制状况的影响,偶然烧制出了颜色偏青的白瓷,如同“天水碧”的诞生一般不可思议,是自然与人工的巧遇。
[注: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有一次在染色的时候,把没有染好的丝帛放在露天过夜,丝帛沾上露水,起了变化,竟然染出了很鲜艳的绿色。后来大家都按照此法染色,并且把这种绿色叫做“天水碧”。]
偶然得到的青白瓷意外受到了社会上层的接受和欣赏,于是工匠们开始琢磨如何控制青白瓷的烧制,确立其生产规范,进而可实现大批量生产,进而广为流传,为广大百姓所用。正如蒋祈在《陶记》中所言: “ 江、湖、川、厂,器尚青白”。
我们从考古发掘的古物中梳理其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确是在白瓷的基础上,人为添加着色料烧制而成的结论。
但此时生产的青白瓷瓷器,器型比较少,多为常见的杯、盘、碗、碟等。
02
如何鉴赏青白瓷珍品?
北宋中晚期,青白瓷的制作技艺迎来了鼎盛时刻。
许多生产青瓷为主的窑场开始兼烧青白瓷,专制青白瓷的窑口更是在南部各省星罗棋布,尤以江西、浙江、福建为盛。
其中景德镇的湖田窑艳冠群芳,纪年墓葬中最为精细的青白瓷多由湖田窑出品。这种精品素有“饶玉”之美名,意在强调这种瓷器做出了玉的质地,几可乱真。
[注:“饶玉”之饶是来源于景德镇古代地处饶州,文献中统称此地窑场为饶州窑。]
如果我们想要透彻了解青白瓷,首先要知道,它在宋朝的历史地位。
青白瓷:宋人的宠儿
工匠们可不仅仅是认为青白瓷好看,就甘心为艺术奉献,而闷头做苦工。市场旺盛的需求,才是青白瓷产量如此巨大的原因。说青白瓷是宋人的宠儿,可不为过。
唐以前的制瓷工艺发展尚不完备,瓷窑的生产规模小,产量低下,这些都使得瓷器的使用还十分受限,受众集中在社会上层。
但到了宋代,那些“王侯将相”使用的瓷器也翩翩“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有星罗棋布的大型制瓷中心,也有许多单家单户从事瓷业生产,这些小瓷窑作坊迅速发展,使得“世世以陶冶为业”在宋代极为常见。
得益于宋朝高度发达的商品贸易,瓷器也作为我国出海的大宗商品,被络绎不绝的商船贩运至海外诸国换得利润。
2007年打捞出的南海一号沉船,作为迄今为止打捞出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不仅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随着南海一号的出水,我们还从它运载的货物中,看到了大量青白瓷商品。
值得一提的是,辽境内的辽宁、河北等地也出土了大量青白瓷器,它们的种类、形制、釉质都与南部生产瓷器有着极大相似性,不难溯源,这正是宋辽互市的产物。1004年“檀渊之盟”后,官方在河北边境正式设立榷场,此后宋辽之间的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
大量青白瓷北播辽境,足见当时人们对青白瓷的喜爱。
在四川曾发掘出大量南宋晚期窖藏。比如1991年遂宁县的一处窖藏,出土了985件瓷器,光是青白瓷就占据了60%以上。
看来,青白瓷的“粉丝”不仅广布世界各地,还有着跨越时空的“长情”。
青白瓷雕刻纹饰之美
欣赏青白瓷之美,要看它丰富的纹饰。它的题材囊括为植物、动物、人物风景三类,出现频率依次降低。
而雕刻的大体思路无外乎,在瘦长的器型上处理多层纹样,而在矮扁的器型上多选择横向展开的构图。
工匠们所采用的装饰手法有刻花、印花、剔花、贴塑等。青白瓷如冰似玉效果的秘诀,正是源于它独特的“半刀泥”刀法。
“半刀泥”的原理是,工匠先用竹刀侧锋划出一边深一边浅的线条,再加热使石灰釉在高温下轻微地流淌,形成厚薄不一的釉层,线条深处釉厚一些,呈青绿色,线条浅处釉薄,呈青白色。
如此一来,光线映射后,青白瓷就会产生光影交叠、波纹荡漾的美妙效果。
通常,工匠们会选择在碗盘碟盏之类的饮食器皿上,取花鸟、游鱼、水禽、龙凤等纹样;在瓶、罐、壶上,选择的纹样更广泛一些,涉及山水、人物;而冥器类,如在堆塑瓶壁上,则多为十二生肖、四神、八卦和璎珞等。
发展到北宋晚期,青白瓷的印花纹饰呈现出最高水平,生活气息浓厚,刻划细腻,构图疏朗大方,线条流畅立体。除开水波、水草纹继续流行外,三团花、三团鸾、双龙、婴儿戏水、婴儿攀枝都十分盛行。
在众多纹饰中,变化最为丰富也最常见的是植物纹饰中的莲纹、菊花纹和牡丹纹。
莲纹实在值得说道说道,莲花是宋代士大夫最喜欢的花卉之一,名篇《爱莲说》正是北宋的作品,可管中窥豹,一览时代风潮。
宋代青白瓷纹饰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堆塑佛教人物大增。这显示出当时佛教的兴盛,以及石窟佛教装饰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文人意趣与禅宗美学的影响就是这样,深深铭刻在青白瓷上。
青白瓷反映的审美趣味
宋是我国最风雅的朝代之一,青白瓷盛行于宋,暗合了文人意趣,也显示了当时禅宗美学的影响。而“重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也使得士人阶层地位提高,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享有诸多话语权。
青白瓷清雅恬淡,得到文人喜爱并不令人意外,士人的偏好也反过来作用青白瓷的塑造,让它的造型更加质朴生动。
青白瓷,连声音也充满禅意。
禅宗认为声音不只是单纯的物理现象,而是要用心体会的玄妙。青白瓷声音清脆、悦耳,符合禅宗的审美需求,更有“声如磬”的形容,也与禅宗的晨钟暮鼓相契合。
而文人意趣与禅宗美学的交点,是茶文化。
我国茶文化“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饮茶之风盛行。色泽青白透明、格调内敛素雅的青白瓷,是饮茶之人的绝佳选择。
在文人群体中,青白瓷茶器不只是生活起居的日用品,更是可供赏玩的艺术品。这种风尚也延续到了现代。
03
青白瓷走向衰落
各位看官也许记得,青白瓷的发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瓷土资源与战祸导致南迁的能工巧匠,这两者也同样导致了青白瓷走向衰落。也许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北宋中晚期热火朝天开窑烧制青白瓷的同时,也不停地开掘着上层瓷土。龙窑开窑一次可烧制二至四万件瓷器,更有甚者,一次可烧制十万件,瓷土的消耗量可见一斑。
在这种体量的消耗下,到了南宋,青白瓷的生产已经越发受限。工匠们开创覆烧法应对,也只是缓兵之计。而战乱频仍,也影响了广大民众的安居乐业,青白瓷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无心风雅。
陶瓷历史中的一颗明珠就这样缓缓落幕了。
参考文献:
[1]杨月芳. 宋代瓷器的供给与需求[D].云南大学,2016.
[2]孙琳. 宋代纪年墓葬出土青白瓷器的类型与分期[D].吉林大学,2007.
[3]孙臣.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纹饰分期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
[4]蔡娇娇.宋代文人意趣影响下宋瓷的装饰艺术研究[J].陶,2020(35):137.
[5]刘笑雨. 宋代茶器的禅宗美学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5.
-END-
编辑 | 艺旅文化 二零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