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神仙鱼赏析网

中国风的赏石艺术:文化的力量

04-12

中国风的赏石艺术:文化的力量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步发现大自然在运行过程中有春夏秋冬,冬天雪、夏天雨、春花秋风;有日月星辰,日有升落月有圆缺。人有贫贱富贵,生老病死,有的聪慧睿智,有的痴傻呆笨。人们发现天上有什么云会下雨,什么云会天旱,就觉得这世界肯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操控着这一切。

当世界进入公元前五世纪到公元初,地球上出现了一批圣贤,他们对这一切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有的圣贤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上帝来安排的;有的认为这是由前世因缘造成的,而中国的先贤老子却认为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道”。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并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他的继承者庄子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道家的这种世界观与中华民族中三皇之一的伏羲创造的八卦,用天(干)、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等八种自然现象解释世界的方法如出一辙。另一位圣人儒家先师孔子也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中国人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友,学习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就深入骨髓,刻入脑海,浸入血液了。为改造自然,造福人民女娲炼石补天,大禹劈山疏洪水。以自然为师,学习自然,中国人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总结出了丰富的民间谚语,服务农业。以自然为友,把自然之石搬进庭院,叠石成山,将自己溶入山林之间;崇尚自然,喜爱名山大川,五岳崇拜,泰山祭祀。

进而把怪石、奇石搬进花园,独立成景,再把小型石陈供于厅堂,日观夜赏。为其命名、撰文、咏诗、配座,忙得不亦乐乎。中国哲学和艺术理论中,有一种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以小见大,咫尺千里。一方拳石,可以知高山;一片叶落,可以知肃秋。

中国人爱石、玩石 ,说白了,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心里生根发芽的一种显现。外国人没有,他们也有史前的大石崇拜,也有石文化历史,但他们没有发展成赏石文化,就是他们文化从根上与我们不同。今天他们更多的是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石头,而我们几千年来更多的是从艺术角度认识石头。他们用石头制作艺术品,而我们把石头当作艺术品。所以说,中国的赏石艺术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的。

西方的科学是用数据说话,凡事都要量化。中国文化讲求意境和韵味,中国绘画艺术中有“迁想妙得”“应物象形”,就是说看到一个物体就它的外观特征激发我们的想像力,从对象中发现意境,寻找意境。

这一点与我们在欣赏奇石是一个道理,常常在遇到一个石头时,玩石人就会不断地转换角度,看看这和我们熟悉的什么物体相像。黄山的“飞来石”、“猴子观海”,三清山的“神女峰”、“巨蟒出山”、“猴王献宝”,承德的“磬锤峰”、“蛤蟆石”等,都是应物象形的典型代表。

要得妙想,是和你肚子里储存的知识多少关,储备越丰富,妙想越到位。从而眼前石头外观在脑海里呈现出来的形象就更快、更好。黄山的“猴子观海”就是典型的例子,原本是黄山北海景区狮子峰前的岩石一立石,根据其外形,有人看它似一灵猴极目远望观云海,也有人说神猴在云雾缭绕之中,纵身跳跃。

现在成为黄山的一处观赏石景观。可能赏石的乐趣也就在这里,当甲人从这个石头的形象或画面中看到了老者,而乙可能发现这是个关公。同样一块奇石,因每个人内心储存知识的不同,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发现之美,意境之美。

有一句俗语说:得意忘形,出自《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非常适合用在赏石实践中,我们对灵璧石、太湖石中,尤其是后来流行的大化石、藏瓷等石种中一些不太具象的,更是如此。得其意而忘其形。科学求真,宗教求善,艺术求美。东坡先生曰: “石文而丑”,这丑我想决不是真丑,而是一种充满着稀奇古怪韵味的石头。

得意而忘形正是这种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特性所决定的,在讲求科学性的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像江南“绉云峰”“玉玲珑”等名石,看不出有什么具体的形态,更多的是体现的石之韵味。这种韵味是文化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后的在内心的自然反映,决非数字可以量化的。

随着中国赏石文化的不断发展,有无数的海外石种不断进入石友视线,但这些来自异国的佳丽都不约而同地被赋予了中国人的名和姓,君不见海洋玉髓中高价成交的那几件“仙鹤”、“降龙罗汉”、“马首是瞻”,无一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这不是我们心胸窄小,非要给外国小孩安个中国名字,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吉祥、平安、祥瑞寓意所决定的。

也曾有人质疑,说赏石之人难道就不能用其他的文化和现代的观念来解读赏石艺术吗?我说可以,但肯定还是传统得多,因为我们更熟悉的是自己传统的东西,用这些来解读更顺手一些,更贴切一些。上面是从宏观上说。往细微处说,自然的石形成的形象也更适合于中国传统的内容,如很多人物石就是一个脑袋加身子,很像古人的宽袍大袖的样子,表现如访友、拜师、坐禅等传统的内容非常适合,表现古代西方骑士穿紧腿裤的形象就不可能。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并不是就要固步自封,文化从来是在不断交流、学习、融合中发展的。中国的山水景观传入日本发展成为了一种枯山水,用石块象征山峦,用白砂象征大海,用线条表示波纹。

整体看来宛如一幅留白的山水画长卷。是日本禅宗意境的一种园林表现形式。但这种枯山水与中国园林的“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味道相比,总觉得缺乏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可能就是文化的不同,表现的结果也就不同吧。现在,在不少西方国家出现的赏石组织,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

所以新的东西一定会进入我们的脑海,并被运用到赏石之中,如人们将磨刀石命名为摩尔石,也有人对棋盘石起名为《网络》,底座不断被创新,就是一种新思维的表现。不断吸收外来优秀的东西,充实我们自己,永远保持中国特色,赏石文化才能向前发展。

作者:苏立社

责编:未归

来源:中华奇石杂志,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宠物鸭图片

玉髓和玉的区别哪个贵